慕尼黑车展今年的主角,非中欧汽车“正面刚”莫属。
这场世界五大汽车盛事之一,在德国慕尼黑热火朝天地上演了一场汽车圈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德国和中国两大汽车阵营,夹杂着满场的韩国供应商和欧洲本地新势力,台上台下热闹程度胜过啤酒节。谁说车圈没戏剧性?铁打的主场,流动的老大,大家都不拿大礼包硬刚,开始拼产品、拼技术、拼生态了。
这两年,德国人心里五味杂陈。以前说起汽车,全球就认“德国制造”,宝马、大众、奔驰是金字招牌,个顶个儿老牌劲旅。可如今,中国新势力一马当先,新能源汽车像下楼梯一样价格往下走,智能化技术你追我赶、迭代飞快,把不少老欧洲厂商急得团团转。德国总理甚至在车展上公开喊话,说德国的汽车日子不好过,面对中美压力,大家得铁了心钻研新本事了。如果搞不好,宝马和大众可真有可能哪天成了博物馆展品,这可不是耸人听闻。
而中国企业呢,气势磅礴地在慕尼黑亮相,像过年一样全员出动。你看宁德时代,全球电动车里每三辆就有一辆搭配它们家的电池;小鹏、深蓝、零跑、比亚迪都放了大招,不光拼车,还拼平台、拼研发、拼上下游全产业链,就差没把“智能化”、“全链路进击”刻在前脸上。除了整车企业,各路零部件大佬和芯片玩家也纷纷亮相:地平线把欧洲总部设在慕尼黑,元戎启行直接展示自动驾驶新平台,连Momenta都要和打车巨头一起测无人驾驶了,俨然一副要在德国安家扎根的架势。这场展会,活脱脱变成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成人礼”。
其实这场较量,表面看是德系和中国新能源的新老较量,骨子里更像一次天翻地覆的“代际切换”。德国人年年高喊电动化、智能网联,宝马干脆重提“新世代”概念,喊出三年发布四十余款新车型的计划——你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拼点新花样,注定要被拍在沙滩上。大众一口气发新车型,奥迪也不甘示弱放出全新设计语言概念车,产业升级的味道越来越浓。可惜现实依然骨感,近几年德国汽车出口美国和中国都遇到坎,国内就业也在下滑。安永的报告不留情面地指出,2025年行业就业又要降,连GDP都踩了刹车。德国人的“高光时代”已经身处迷雾,如何扳回一局,不是光靠喊口号能解决的。
中国这头呢,简直就是节节高升的神仙操作。市场规模20年内直接翻五倍,新能源渗透率节节攀升,政策又给力,企业拼了命地出新品、新技术。“三大法宝”新能源车、电池、光伏全线出口,中汽协的数据摆在这儿,出口连年涨,新能源汽车直接飙升七成不止。随便拉一个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都是杠杠的。关键是,技术和供应链已经不是跟跑了,连行业标准也有话语权。宁德时代副总裁高调说,现在电池标准全球都主动找咱们聊,这话说得不虚。
车展现场其实充满“神仙打架”的既视感。一边是德国本土豪强纷纷摆下擂台,再提智能化、平台模块化的底气,“新世代”成了保险箱;另一边则是中国精锐已经出口七十多个国家,车、电池、芯片、算法全产业兵团出击,海外弄个研发中心、建工厂、开直营,步步为营。就连大量中国零部件品牌,也不再只是给外牌配套,电池、座舱、自动驾驶无一不是冲着“生态输出”去的。连韩国的几大巨头也跑来比拼,不仅有动力电池,还有屏幕、网络、底层方案,妥妥的“三国演义”。
展馆里不仅有出口的厮杀,也有合作的苗头。德国的整车厂还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雷诺虽然退出中国市场,但还跟中国电池巨头签巨额订单;奥迪也跟中国供应商双线推进。有意思的是,双方高管互相“串门”比过去更频繁,一个个都是谈合作、聊配套,架势和谦卑度比曾经高多了。时代变了,叫板一味涨价或者闭门造车也不灵了。
但别以为中国企业只会低价冲击,大家都清楚“走出去”不是“卖东西”,而是要深度参与、制定标准甚至带节奏。地平线、元戎启行都把适配欧洲的芯片和算法方案当做关键突破口,甚至成立本地团队、合规本地化。地平线自信满满,说自己是唯一能提供高中低算力全覆盖芯片的玩家,这种底气靠的可不光是房子盖得快。元戎启行则讲究数据本地化,把欧洲的法规和实际场景吃得很透,这才有机会和本地企业建立真正的合作。大家的终极目标,哪怕是老外的市场也要建自己的朋友圈,要跟德国那批“隐形冠军”们同台竞技。
说白了,如今的汽车行业早不是“谁的零件便宜、发动机牛”那点玩法,而成了全产业链接力、产品升级、技术创新三大赛道的全面较劲。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老大话说得也扎心:不打破思维定势,谁都别想着一劳永逸。德国失去廉价能源,出口中国不灵了,就只剩下拼创新、拼灵活度这条出路。中国企业反倒是从“学徒工”变为“工匠”,甚至要和老老师傅们一起定规矩。你来我往,这才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棋局新状态。
这还没说德国国内政策陷入两难,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任务卡壳,连行业协会都跳出来要欧盟收回成命。可在中国,新能源和智能化已成全民共识。政府补贴、购置税减免一轮接一轮,技术更新快到让国外同行直呼跟不上节奏,“不到三年换一代车”在中国成了常态。在本国还在讨论要不要“放手一搏”的同时,中国车企早已在实践第二、第三路径出海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品类都能一路高歌。零部件企业、芯片玩家虽然在技术前沿,但海外市场尚在培育,如何突破本地合规门槛、做好商业化,是所有新势力要面对的“出师考”。但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德国“隐形冠军”强在积淀,而中国新势力擅长快迭代、拼配套,中欧这一轮碰撞,是各自长板短板正面对决。谁说传统汽车是大象转身慢?只见宝马、大众、奥迪这些百年老字号一边喊着变革,一边也开始“卷”技术、推新、降本。淌过产业升级的河,能笑到最后的未必是谁起跑早,而是谁转型果断、方法到位。
慕尼黑车展,就是这样一场“汽车大戏”的缩影。这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后起之秀。今天你是主场英雄,明天可能就要变身全球打工人。不管是德国人后悔慢了半拍,还是中国企业担心出海遇冷,归根结底,市场和用户才是定海神针。谁把创新、成本、智能、生态四个字玩明白了,谁才能在这场全球麻将局里,做最后的赢家。
一场车展,演绎出一场车圈“攻防战”——昨日荣光,不如今日奋进。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