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黄线旁,一辆白色老捷达正沉默地等待着主人最后一次掉头。夜色像总是停电的小县城路灯,惨淡。司机一边低头看微信,一边左手不自觉地又把方向盘拧到了尽头。轮胎发出一声细微的摩擦闷响,方向机里似乎有颗小小的金属心脏也跟着咯噔了一下。当然,没人关心。毕竟,“不就是个方向盘嘛,打死怎么了?又不会当场起火爆炸。”——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大致如此。
不过,要是你问修了二十年车的我,“方向盘打死到底伤不伤车?”这事儿——它没你以为的那么恐怖,也绝不像保健品广告里说的“没你想的简单”。
别的不说,光看我工位那侧经常光顾的一类车主,大多都是在某一个冬夜、或者一个弯角停车场后突然发现,“咦,方向这下咋转起来嘎吱嘎吱的?”有的会怀疑是不是哪只老鼠钻进方向机啃电线,有的怀疑下雪天冻住了。但检查下来八成不是老鼠,也不是冰,是转向助力泵或者相关系统,年复一年地被耐心折腾,最后实在绷不住了。
曾有个驾驶八年日产老车的小哥,来我这儿的时候,自觉跟车一起“哼哈”作响。他说自己停车本来挺快,就是方向盘每次都一拧到底,还得在“死点”稳个一两秒。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助力油已经一锅焦黑,泵体磨得有点见骨头了。问他平时咋用,果然——打死停留是家常便饭。
所谓“打死”,其实不是一句吓唬人的粗口。在转向行业内,“打死”说的是把方向盘拧到最大极限位,再多一点就拧不动了。无论你车是老的液压助力还是现在流行的电动助力,打到底其实都意味着一件事:系统已经到位,但能量还在死磕——液压的在高压下油液无处宣泄,电动的电机拉扯到极限,电流陡增,发热加速。
这就像是在健身房把杠铃顶到肩膀上,明明肌肉已经绷紧,你还非得咬牙再撑三秒,硬生生耗一点点命。单次问题不大,多来几次,谁年轻时还没练过肌腱炎。
为什么会坏?专业音箱来一句:长期高压下助力泵油封老化、油液发臭、油泵泄漏、电机绝缘损伤,这些都不是小概率事件。尤其一些“老司机”最爱讲的“没事,我习惯这么打二十年了也没见出毛病”——这话听着实在耳熟,像我爸说他烟龄三十年照样身体倍儿棒。可现实是,小概率只是不幸没摊上,时间一拉长,统计学总能站出来收账。
出租车司机老王过去很自信:“兄弟,我转向每天打死上百回,车十万公里毛事没有。”其实每次小小的“死点”,都让方向机油封一点点渗漏。今年换油封时,他脸上的表情有点像“先生,这钱不是冤枉”,而是“原来它真会坏啊”。机械,和人一样,惯性报酬都苛刻。
当然,这不是说偶发的打死就等于判了极刑。大部分品牌都会考虑使用极限,产品设计上会留点余量;就像你家插线板最大能带2500瓦,平时偶尔超一下不至于炸。但架不住天天拔河。“慢性病”这个词,听起来不致命,却专伤爱炒冷饭的习惯。
所以,真想让你的车用得久点,麻烦记住几个修车圈的潜规则:
一,停车或者转弯,尽量避免长时间把方向盘打到头。别让系统永远像挤牙膏一样卡到最后一点劲儿。
二,操作过后轻微松一把,哪怕只放松一圈两圈,已经能明显降低负荷。
三,是车不是情怀。转向助力油要定期换。不然都等到助力泵嘎吱作响、油发黑才想起来,相当于只在胃痛了才相信辣条伤身。
四,听到异响别幻想是胎噪,抖动别当做是手短。好的机械反馈是你財布命最先的“报警器”。
但人嘛,总是很迷信经验主义。我遇见过无数“前车之鉴倒霉了,后车依然不信邪”的车主。听你说毋宁死,瞧他自有道。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的“方向盘打死”,都是各扫门前雪。
偶尔我也会调侃:“如果车有情感,大概最怕的不是油价上涨,而是遇上沉迷打死方向盘的主人。”不过话又说回来,习惯这种东西要改,也得慢慢来。总不能一夜之间全城停车都像考科目二。
最后,还是把问题还给大家:你自己的车,是不是也有这么个“小毛病”潜伏着?打死方向盘,是无伤大雅的习惯,还是懒得计较的疏忽?油泵、电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脏活累活”,你愿不愿意偶尔放他们几秒假?
总而言之,机械总会老去,习惯总难更改。只是愿你开车的手,别总是那么爱“打死”——哪怕少那么一把,也许能多陪你转上几圈人生路。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