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472.41这个数字出来的时候,我手机都被微信消息震麻了。
作为一个开了12年车的人,从4S店销售干到汽车媒体,这些年我也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但是当仰望U9在德国ATP测试场跑出472.41km/h的时候,我真的是愣了好几秒。
不吹不黑地说,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高铁的453km/h。一台电动车,把高铁甩在了后视镜里,你说这事儿搁十年前,谁敢想?
从销售到媒体,我见证了太多“PPT造车”
话说回来,我当年在4S店卖车的时候,最怕遇到那种拿着网上数据来“打脸”的客户。动不动就是“你们这车官方说0-100加速6秒,怎么我试驾感觉没那么快?”
后来转做媒体,跑了这么多年车展,见过太多厂家在台上吹嘘什么“极速XXX”、“性能XXX”,结果真到了试驾的时候,要么各种限制条件,要么干脆就是理论数据。
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比亚迪的472.41让我这么震撼?
因为这不是PPT里的数字,这是真真切切在德国专业测试场跑出来的!而且还是公开透明的,各种参数都摆在那里:温度28℃,湿度55%,风速2.3米/秒,胎压3.4巴,电池预热到42℃。
你说巧不巧,我前段时间刚好去德国参加过一个试驾活动,ATP测试场我也去过。那条跑道的严苛程度,真的是没谁了。能在那里跑出这个成绩,含金量完全不一样。
奶爸的角度:技术下沉才是真正的福利
但是吧,作为一个奶爸,我更关心的不是这台U9能跑多快,而是这些技术什么时候能用到我们普通人身上。
带着老婆孩子出门,我需要的是什么?是续航、是安全、是舒适。472公里的极速我用不上,但是支撑这个极速的技术,我用得上!
你想想,四台电机总共3000多马力,这套电机技术如果下沉到30万级别的汉、唐、海豹上,那动力响应得多爽?1200V的高压平台,散热系统,这些技术应用到家用车上,夏天开空调不心疼,冬天续航不打折扣。
不得不承认,这才是普通人能摸到的红利。
我记得去年试驾海豹的时候,那个加速感受已经让我印象深刻了。如果把仰望U9的技术下沉一部分过来,那体验得提升到什么程度?
现场体验:什么叫“技术碾压”
虽然我没机会开472公里(估计也不敢开),但我去年试驾过仰望U8,那套易四方系统和云辇-X真的让我刷新了认知。
简单来说就是:这车能原地掉头!你没听错,2.5吨的大家伙,四个轮子能独立控制,原地360度转圈。带着老婆孩子在停车场里转了一圈,孩子高兴得直拍手,老婆都说“这也太神奇了”。
那问题来了,这套系统在472公里时速下还能工作,每秒钟计算8000次扭矩分配,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在极限状态下,车子还能保持稳定,这技术含量真的是没谁了。
友商们,这回真的没法跟了
话说回来,咱们看看国外那些超级跑车品牌现在什么状态:
Rimac Nevera之前的纪录是412公里,比亚迪直接甩出472.41,整整快了60公里!特斯拉的Roadster 2.0?还在跳票呢,马斯克吹了多少年了?
这就有点过分了,人家还在算选择题,比亚迪已经把附加题写满了。
我这些年跑车展,见过太多外国品牌对中国车企的那种“不屑”。现在好了,数据摆在这里,谁还敢小看中国制造?
欧洲媒体现场直播的时候,解说员都在反复确认“这是中国牌子?”那个震惊的语气,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理性消费:我们要什么?
但是吧,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我还是要泼点冷水。
仰望U9定价168万,这个价位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确实有点高。 说句良心话,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开到400公里时速,更别说472了。
那为什么比亚迪还要做这件事?
王传福不傻,他要的不是卖几百台U9赚钱,他要的是“技术护城河”。有了这个技术实力的背书,海外经销商得排队签约,供应商得主动降价,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意义。
技术下沉,才是最大的意义
结果没想到,这个472.41的背后,藏着的是整个比亚迪的技术底牌:
四电机技术
1200V高压平台
云辇-X主动悬挂
易四方扭矩分配
航天级散热系统
这些技术现在用在百万级超跑上,明年可能就下沉到二三十万的家用车上。想想看,以后我们开个海豹、汉,也能用上高铁级别的热管理系统,夏天堵车空调不怂,冬天电池不衰减,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福利啊!
这点我是服气的。
写在最后
从奶爸的角度来说,我更期待这些技术什么时候能让我花30万买到的车,有现在100万车的体验。
472.41不只是一个速度纪录,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张“技术名片”。以后在国际市场上,谁还敢说中国车只能造“买菜车”?
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可能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有人追求极致性能,有人更看重性价比。
大家觉得呢?这个472.41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欢迎车友们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