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在聊,说小米的雷军是不是在“教”比亚迪的王传福怎么造车。
这事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比亚迪造了二十多年的车,是咱们国家新能源车的领头羊,而小米才刚刚踏入这个行业没几年。
一个新手去指导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这听着就像是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去教专业赛车手怎么过弯一样,感觉辈分和角色都弄反了。
但事情的经过还真就这么巧,据说去年在北京的车展上,雷军和王传福凑在一起聊得火热,聊的核心技术就是“一体化大压铸”。
结果没过多久,今年比亚迪就真的建成了自己的大压铸生产线。
这一下就让大家的好奇心上来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雷军真有什么秘密武器,能让比亚迪这样的大厂都愿意听取意见吗?
这事的关键,就在于那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词——“一体化大压铸”。
要说清楚这个,咱们得先看看我们平时开的汽车,它的车身是怎么造出来的。
其实,一辆车的车身并不是一整块铁疙瘩,而是由好多好多块大小不一的金属板拼接成的。
传统的造车方法,就像是做一件复杂的拼接衣服。
工厂里有巨大的冲压机,像个大锤子一样,“哐当”一下,就把一张平整的钢板压成了车门、车顶或者底盘的形状,这就是一个个“零件”。
然后,再用大量的机器人手臂,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的方式,把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零件一个一个地焊在一起,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车身骨架。
这个过程叫“冲压-焊接”,是过去一百多年汽车工业最主流的生产方式,技术非常成熟,但工序也确实比较繁琐。
而“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零敲碎打再拼接”的模式。
它的原理,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就好像我们用模具做果冻或者冰棍。
你把调好的果冻液或者糖水倒进一个设计好的模具里,等它冷却凝固之后,拿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一体成型的果冻或冰棍了。
一体化大压铸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它用的不是果冻液,而是高达七八百度的液态铝合金;用的模具也不是塑料小模具,而是比一间屋子还大的钢铁模具。
工厂把滚烫的铝合金熔液,用极高的压力和速度,“biu”地一下注射进这个巨大的模具里,只需要几十秒,等它冷却成型后,一个原本需要几十个零件焊接才能组成的复杂部件,比如汽车的后底板,就这么一次性造好了。
整个过程省去了冲压和焊接的大量步骤,听起来是不是高效了很多?
当然,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你想想,汽车的底盘结构那么复杂,有各种加强筋、安装孔,到处都是犄角旮旯。
要把滚烫的金属液体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均匀地填满模具的每一个细小角落,还不能留下气泡或者裂纹,这可不是靠它自己流进去就能办到的。
所以,必须用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把这些金属液体硬生生“挤”进去。
这股力量的大小,就是车企在发布会上经常提到的那个“吨位”。
比如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很自豪地说他们的压铸机是9100吨,这个数字指的并不是机器有多重,而是它的“锁模力”。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你用力关一个塞得满满的行李箱,为了不让箱子里的东西把箱盖撑开,你得用全身的力气压在箱盖上,才能把拉链拉上。
这个你压在箱盖上的力,就类似于“锁模力”。
在压铸的时候,高压注入的金属液体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试图把两半模具给撑开,而这个91T的力,就是用来死死地把模具锁在一起,防止它被撑爆。
吨位越大,就意味着能制造更大、更复杂的一体化零件。
那么,车企们为什么都对这个技术这么上心呢?
它不像大马力能直接带来加速的快感,也不像真皮座椅能让乘坐更舒服,我们普通消费者在开车的时候,其实根本感觉不到这个技术本身的存在。
车企花这么多钱搞这个,到底图什么呢?
最核心的原因,其实是成本和效率。
根据最早把这个技术发扬光大的特斯拉的说法,他们用一体化大压铸技术来生产Model Y的后底板,一下子就把原来需要的70多个零件减少到了1个,生产这个部件的时间也从原来的一两个小时,缩短到了不到一分钟。
这个效率提升是革命性的。
对于汽车厂来说,生产线上的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成本,能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工序、更少的机器人造出车来,就意味着能省下大笔的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
国内的蔚来、小鹏、小米等车企也公布过类似的数据,都表示这项技术能让生产效率提高四成到六成不等。
除了降本增效这个最主要的好处,一体化大压铸也确实给车辆本身带来了一些性能上的提升。
因为是一体成型的,减少了大量的焊接点,车身的整体性和刚性会变得更好,就好比一件无缝的衣服比拼接的衣服更结实一样。
这在理论上能让车子在激烈驾驶时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在发生碰撞时也能更好地传递和吸收能量。
另外,由于使用的是更轻的铝合金材料,还能给车身减重,对于电动车来说,车子轻一点,就意味着能耗低一点,续航里程也就能多跑几公里。
这些优点,虽然我们消费者不容易直接感受到,但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这个技术也有它的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就是投入巨大,一套大压铸设备连同周边的配套设施,投资都是好几个亿起步,而且那个巨大的模具本身也非常昂贵,还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
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预计销量会非常大的车型,才敢用这个技术,因为只有通过大规模生产,才能把高昂的初期成本给分摊开。
其次,它的生产风险也高。
一旦工艺控制不好,出现一个次品,那就是一整个巨大的零件报废,损失比报废一个小零件要大得多。
而对于我们普通车主来说,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维修了。
以前如果是车尾被撞了,可能只是后保险杠或者后备箱盖坏了,坏哪儿修哪儿,换个零件就行。
但现在如果用的是一体化大压铸的后底板,一旦发生比较严重的追尾事故导致这个大件变形,它基本上是没法钣金修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整个换掉。
这个维修费用,想必会相当可观。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雷军是不是真的在“教”比亚迪造车?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
这更像是中国汽车产业内部一次非常积极和高效的技术交流。
小米作为新兴的造车力量,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和投入像特斯拉引领的这种前沿制造技术,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
而比亚迪作为经验丰富的行业领导者,根基深厚,更注重技术的稳定性和大规模应用的成本控制。
当比亚迪看到这项技术已经被市场初步验证,并且确实能带来巨大的效益时,凭借它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务实的作风,迅速跟进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产体系中,这是一个非常自然且明智的商业决策。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教谁”的故事,而是反映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新老企业之间不再是壁垒森严,而是在竞争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新势力负责大胆创新,趟平技术应用的坑;传统大厂则利用其规模和经验优势,将新技术快速普及,最终一起把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