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深夜一幕:52万理想MEGA从冒火星到烧成空壳仅用10秒,三元锂电池47秒逃生窗口够用吗?
火光窜起的那十来秒,决定了两个人的生死。
前排俩人连滚带爬逃出来时,身上的包还在车里,手机钱包全没顾上。回头看,车已经烧成了火球,爆炸声一阵接一阵。整个过程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刚才还在正常开着,底盘突然闪出火星,接着就是这副场景。
要是后排坐着人,尤其是绑在安全座椅上的孩子,结果会怎样?这个问题,成了事后很多车主反复想的事。
前些天深夜,上海徐汇区发生的这起事故,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手里的车。倒不是说电动车着火有多新鲜,而是这次出事的车,身份有点特殊——52万起步的家用MPV,搭载宁德时代最新的麒麟电池,宣传资料上写着通过了951项安全测试。
现实和宣传之间的落差,有时候就是这么大。
说到电池,圈内人都清楚,现在市面上主流就两条路。三元锂能量密度高,充电快,续航长,高端车型基本都选它。磷酸铁锂虽然续航差点,但稳当,热失控温度能到800度,就算真烧起来,也能给你争取几分钟时间。
这辆车用的是三元锂里的高镍配方,12分钟能从10%充到80%,账面数据确实漂亮。可这东西有个特点,热失控阈值大概200度左右,一旦触发,正极材料分解释放氧气,电解液汽化助燃,整个反应链根本刹不住车。
行业里原本有个说法,电池起火到真正威胁人员安全,怎么也得留5分钟逃生时间。可这次从冒烟到全车燃烧,前后也就十来秒。后来有人整理数据发现,三元锂电池热失控的平均逃生时间大约47秒,磷酸铁锂能到4分多钟。这数字看着可能没什么感觉,但真到了那个时候,每一秒都关乎性命。
同一天,奔驰发布了纯电新车,安全标准定在“热失控后24小时不起火”。传统车企的做法或许老派些,但在安全这件事上,多给点冗余空间,似乎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车子可能停在地库里,半夜要是烧起来,24小时的缓冲和10秒钟的爆燃,区别大了去了。
技术层面的东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套“三明治”水冷板、无模组设计,纸面参数都挺唬人。但实验室条件和真实路况,完全是两回事。路上的颠簸、电池的老化、温度的变化,这些因素叠在一起,可能产生测试根本想不到的状况。
公平地说,这事儿未必就是某一家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更长的续航里程。可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天生就是对立的。高镍三元锂要提升性能,必然要增加镍含量,热稳定性就会下降。5C快充听着诱人,电池承受的瞬时负荷也在成倍增长。
这场火之后,网上冒出各种版本的说法。有人传是车主之前没处理故障,后来车主律师出来否认。也有人质疑电池系统的设计,因为这已经是这款车今年第三次起火,虽然前两次都能找到外部原因,但这回确实找不着借口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心态的变化。以前买电动车,大家看参数、看配置、看续航。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问:万一着火,能不能跑得出来?尤其是MPV的买主,后排往往坐着老人孩子,安全座椅解开就得半分钟,10秒钟的逃生窗口,想想都觉得悬。
有份统计数据显示,电动车火灾里,59%源于车辆本身,其中电池热失控占七成以上。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的热失控平均逃生时间,一个47秒,一个4分12秒。这差距摆在这儿,难怪有些人开始重新考虑电池路线的选择。
说到底,技术进步不该拿安全当代价。520千瓦的快充功率、710公里的续航固然吸引人,但如果连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成问题,这些数字的意义又在哪儿?或许这场火,烧出的不只是一辆车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该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
有些话点到为止就好。实验室里过了几百项测试,不等于真实世界就没问题;参数再好看,也得能在关键时刻保住命。至于那些宣传语,听听就行,真较起真来,估计谁也不敢把话说满。
开了这些年车,见的事也不算少。有个体会或许值得一提:选车的时候,别光盯着账面数据,多想想极端情况下有没有退路。买车本来是为了方便生活,别最后反倒给自己添了堵。
MPV的核心卖点是家庭出行,可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成了问号,那些空间、舒适性、配置,还有多大意义?这个问题,或许每个车主都该想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