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了下最近的销量数据,有点震惊——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居然占到了汽车总销量的51.6%。这数字不是随便说说,足足突破了半数大关。这背后,显然有不少细节值得琢磨。
我一开始还挺激动的,觉得这增长势头一挺不怕跌。毕竟,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300多万辆和1294万辆,增幅都在三成以上,按理说,电动车、混动车可算是堂堂正正主流了。这里得说明的是,我这数字都是估算自协会公布的整体数据,具体车型和区域分布还没细到,但大方向无疑就是快速扩张。
说实话,碰业务这么多年,听到啥新能源汽车占比破五成,第一反应是——这增长稳不稳?背后的供应链配合跟得上么?研发周期会不会被一时的短缺或者芯片抢购搅黄?毕竟不管怎么说,跟传统车企捋顺零件供应,比拼从设计到量产快慢,还得让渠道卖得从容,这里面水可是深的很。
我记得上周跟个做零件供应的小厂负责人吭哧吭哧地聊了会。他说:你看,这事儿不是单比销量,新能源车型的零部件标准变来变去,零件需求结构也大不一样,我们跟传统车零件厂对接特别吃力,得不停调整。这话让我意识到,我之前有点太乐观了,没考虑到供应链配套的痛点。尤其是价格战里头,那些做电池主力的厂商之间,不只是拼技术,更多是拼着能不能保证出货及时,出错就得赔钱。
倒是渠道端反应挺有趣的。我有个朋友做二线城市的销售,说目前新能源车卖得越来越快,客户问的重点也从电池行不行保养方便不转成靠不靠谱电池包质保多久。以前的燃油车客户,最多还会嘴炮几句车漆颜色或者隔音效果,这代沟差让我感受挺强烈。他提到一个刚买了A品牌电动车的用户,逛论坛说:电池表现还行,没出现过大幅衰减,但充电便利度和快慢没达到预期。一说完,我就在想,消费者心理还没那么成熟,信息不对称严重,老司机和新手的体验完全不同。
说起同价位车型的实操差别,这事儿不能忽视。A品牌和B品牌的同级别电动车,价格相差不了多少,但在充电兼容性、动力平顺度和用户界面亲和力上,消费者感受天差地别。这差别,从我之前体验试驾到今年束缚不少用户的抱怨,都能明显感觉出来。实际上这种差距不是靠宣传能消除的,更多是背后研发团队到底懂不懂用户刚需,是不是脚踏实地去做减法。
对了,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10月某品牌的经销商透露,虽然销量翻倍,但因为电池供应和整车调配不均,交车周期拉长了20%以上,有些客户等了两个月还没提车。这种状况其实不止一家,他们面对的供应链乱象让我有点唏嘘——市场火爆,产能扩张赶不上,甚至出现好车难买的反差,用户体验一面倒被拉低。
这让我想起,一线研发流程其实就像做一张复杂的拼图,零件设计、供应链协调、渠道反馈再到用户体验,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衔接。假如把它比作一个家庭饭桌,传统燃油车,就是几个人正规的坐定吃饭,但新能源汽车,现在更像是一锅火锅,食材随时添、口味调节不断变化,热度一旦控不好,那锅饭就糊了。而且这火锅桌上,不是只有主角那几个人参与,供应商、技术提供商甚至政策选五方轮流上场,搅动整个局面。
说回销量数据,出口方面也不容小觑。1-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长近90%,这个数字在我看来有点没细想过,是因为出口市场的稳定性和需求国政策多变,短期内能爆发,长远还有不少变量。毕竟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对新能源车的技术标准和法规要求严苛,一旦稍微出现供应链瓶颈,出口就会受影响。
说个小跑题,我上次在维修厂碰到个修理师傅,他叹气说:现在的新能源车,问题多半不在引擎,反倒是电控模块的故障率咱修的远没燃油车低。技术更新太快,客户又经常自己查论坛搞DIY,修车的活儿被搅得复杂又分散。这里面其实透露了个大问题,虽然销量大涨,但售后服务能不能同时跟进,很多厂商还没弄明白。
再回头想想,我前面提的供应链配合得上么的疑问,似乎已经找了答案,是高增长带来的加速症,快得让人不敢轻易相信,但也麻烦得让人松口气不下来。未来如果新能源汽车想真正扎稳脚跟,恐怕不仅是卖车那么简单,如何稳定供应链、精细化渠道服务和培养用户心态,才是下半场的硬仗。
算了一下,按我观察的平均电动车保值率和换电池的成本,百公里运行成本其实已经接近传统车的七八折,进一步拉升销量需要在用车成本和用车便利性上再下功夫。比如说,充电站建设不均,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还是制约用户接受度的关键。
等下,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今年广受争议的某款车型,虽然价格亲民,但电池容量缩水后续车型反馈的用户满意度却大打折扣,这不禁让我怀疑,销量的大爆发背后,是不是有部分厂商在压缩产品体验以换取产量?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么看呢?
留个小疑问——企业口中声称的智能座舱和实际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到底有多大差距?我看到不少客户买回来花了大半天还有点摸不透,那种体验和理想中的智能到底谁更真实?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