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又一外资车企上海研发部大裁员:涉及工程、研发、供应链岗

N+3!又一外资车企上海研发部大裁员:涉及工程、研发、供应链岗-有驾

上海技术中心走廊上,抱着纸箱的员工在三天内快速消失,部分办公室空置率达七成。从通知到离职,72小时内完成了一场波及中国区研发核心的“外科手术式”裁员


失业君小编 |
Neil Ni | 公共图库图

N+3!又一外资车企上海研发部大裁员:涉及工程、研发、供应链岗-有驾

6月30日至7月2日,该品牌中国区经历了一场闪电式裁员风暴。上海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陆续收到通知,研发、工程及供应链管理部门成为重灾区,部分团队裁员比例高达70%。被裁员工获得N+3的离职补偿,流程效率之高令业内咋舌——三天内(72小时)完成面谈到离职的全过程。

这场手术刀式的组织切割,映射出跨国车企在中国电动化转型浪潮中的生存困境。该品牌中国区裁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战略重整的关键一环。2025年5月,该品牌宣布启动总额达19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其中核心举措是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3000个岗位,相当于其白领员工总数的15%。

中国区裁员集中于技术研发核心部门,具有精准的战略意图。内部员工透露,部分电动化项目因“投资过大、开模过多”被直接砍掉,导致相关研发团队成为冗余。这种选择暴露出该品牌在电动化路线上的战略摇摆——从曾经高调宣布“2030年全面电动化”,到如今务实回归燃油、混动、纯电三条技术路线并行。

裁员范围之广折射出问题的系统性。工程、研发及供应链管理部门的全方位收缩,暗示该品牌正在重构中国研发体系的功能定位,从创新前沿转向本地化适配支持角色。

支撑这场大规模裁员的背后,是该品牌日益严峻的财务数据。根据汇率换算,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从约89.2亿美元骤降至约78.8亿美元;营业利润由约4.47亿美元暴跌至约1.8亿美元,呈现腰斩式下滑。

中国市场的销量崩盘尤为触目惊心。2024年全年销量仅15.64万辆,同比下滑8%,创五年新低;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恶化,销量同比暴跌12%;3月单月跌幅更达22%。曾经的主力车型在2025年2月仅售出4212辆,环比下降27%,高端旗舰轿车车型销量更是惨遭腰斩。

“同样的价格区间,消费者可选择的车型越来越多”——一位该品牌员工道出残酷现实。

豪华车市场格局剧变中,该品牌的“安全”招牌黯然失色。新势力品牌以智能科技重构豪华定义,而该品牌的营销话术仍停留在安全性能上,被业内讥讽为“除了安全哑口无言”。

N+3!又一外资车企上海研发部大裁员:涉及工程、研发、供应链岗-有驾

该品牌的电动化困境在时间轴上显露无遗:2021年:高调宣布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某低端SUV纯电版降价5.8万元示好市场;2024年9月:放弃纯电承诺,转向“燃油+混动+纯电”多元路线;2025年:原生纯电平台的首款车型多次跳票三年未上市——

战略反复导致产品断层。当竞争对手每半年推出一代电动新品时,该品牌多款主力车型却卖了接近8年才进行毫无诚意的中期改款。原定“2025年纯电占比50%”的目标被悄然替换为“含插混的电气化占比50%-60%”,且实际执行远未达标。

技术路线混乱进一步削弱竞争力。插混车型被批为“伪新能源”——纯电续航不足50公里;纯电车型则因续航虚标、充电效率低等问题饱受诟病。该品牌的电动化标签在消费者心中日渐模糊。

该品牌长期构建的“安全”人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款某中型SUV车型用户满意度仅1.8分(满分5分),影音系统故障、车身生锈等质量问题频发。更严重的是,经销商被曝使用380套山寨音响配件冒充宝华韦健品牌,声学性能严重不达标。

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发酵。自2018年爆发的某中型SUV“低频共振门”至今未彻底解决,车主投诉车辆低速行驶时产生嗡嗡声导致身体不适。官方解决方案被批“治标不治本”,部分4S店甚至以“正常现象”推诿责任。

在终端市场,该品牌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某中型SUV终端优惠高达8万至10万元,某旗舰轿车也达6万至8万元。大幅降价虽短期刺激销量,却严重侵蚀品牌溢价能力,形成“降价-品牌贬值-再降价”的死亡螺旋。

N+3!又一外资车企上海研发部大裁员:涉及工程、研发、供应链岗-有驾

面对销量压力,该品牌2025年打出产品组合拳:计划推出3款SPA1油车、1款SMA插混SUV及3款纯电车。6月全新某中型SUV上市后销量环比增长13.7%,达7801辆,显现短期回暖迹象。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降价策略犹如饮鸩止渴。当新款某中型SUV起售价较老款下调7万至16万元时,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认知同步下探。更危险的是,降价未能真正解决产品力短板——经销商直言新上市改款车型“改动不大”,跟不上中国市场节奏。

该品牌的尴尬折射外资车企的集体困境。大众集团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3.5万人;奔驰、福特、通用等也纷纷缩减人力成本。产业链上游的博世、大陆等零部件巨头同样启动裁员,整个汽车生态链在电动化转型中经历结构性调整。

该品牌闪电裁员的本质,是传统车企面对行业颠覆时的应激性自救。当大众宣布裁员3.5万人、博世缩减岗位时,整个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电动化转型的阵痛。

该品牌真正的危机不在人力成本,而在于“安全”标签在智能电动时代的价值弱化。当中国新势力将智能驾驶与车身安全重新定义,当其计划新车型跳票三年仍难产,该品牌需要的不只是组织瘦身,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品牌重生。

总之,裁员补偿的N+3方案终会结算完毕,但战略彷徨的代价,可能远高于这11亿元的重组成本。

网友热议

@moeCEO(IP沪)

三天裁完70%的团队,这波‘外科手术’干脆得残忍。N+3看似厚道,但核心研发岗瞬间蒸发,中国技术中心名存实亡。

@安闲尼克(IP鄂)

裁员专挑高薪技术岗,供应链和工程一锅端。真把中国当代工厂了?本土化研发彻底梦碎。

@章凌涛1983(IP渝)

大众、奔驰都在裁,传统车企养不起那么多燃油车工程师了。但三天清退吃相太难看,寒了老员工心。

@天师zhan007(IP京)

‘开模太多’成裁员理由?当年砸钱搞电动的是你,现在砍项目的也是你。战略摇摆的代价凭什么让中国员工背锅?

@ViktorHan(IPHK

至少给了N+3!看看某些新势力欠薪跑路,算体面退场。但研发团队解散后,谁来解决低频共振?


最后一条,

人根本不认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