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正沉,合肥的生产线依旧亮如白昼。耳畔轰鸣的不只是机器,还有营销部和公关部嗓门的回响。同一时段,北京亦庄某楼的会议室内,投影上反复播放那张在车圈刷屏的图片:一侧,李斌握着自研芯片微笑着,仿佛手里是通往未来的“钥匙”;另一侧,李想敦敦拿着桌板,仿佛在发布一款宜家新品。会场内的笑,充满了复杂的意思——有自嘲,也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只不过这味道,最近淡了许多,甚至要走向“临界点”。
如果让你来选,是芯片定义未来,还是桌板承载幸福?你愿意把早饭洒在XPU的LOGO上,还是宁可孩子“熊”在可折叠小桌板旁安全出行?这个问题,眼下却让蔚来和理想,两个一度“同舟共济”的友商,变成了彼此“针锋相对”的竞品。
起因其实非常俗套,就像法医案卷里看到第N遍的“AI水军抹黑队”。7月24日,理想副总裁刘杰截出一张评论区截图,控诉有人未试驾就“云评价”理想i8不如乐道L90。蔚来高管沈斐不甘示弱,建议直接报警。真假难辨的阴谋论,隔空喊话,舆论场一时兵戎相见。理想和蔚来的碳纤维“兄弟情”,划出中轴线。
这场网络“做剧”,不算新鲜。蔚来曾讥讽理想热衷周销量评级“格局”不大;理想则低调强调“冰箱彩电大沙发”外加行驶安全。过去彼此仿佛“彼此遥望的明灯”,现在俨然成了严格对标的“镜像对手”。
设计定义产品,还是技术定江山?蔚来与理想的“分道扬镳”,从i8与L90正式交叉开始,终于板上钉钉。
用外行人视角看,这仿佛朋友圈两位老友的抉择。李斌,自诩“技术控”,大力砸钱在芯片、换电、能源体系。相关数据显示,蔚来充换电累计投入超180亿,全国换电站数量3400+,铺满“9纵11横16城市群”高速。今日换电站一座成本350万元,从设备到人力,一分一厘都刀落在钢筋水泥上,用烧钱的方式赌一个“未来”出行。
理想则精分地扮演“用户感知党”。品牌口号“创造移动的家”,操作手法娴熟:先用“增程奶爸车”拿下江湖地位,然后围着“冰箱、彩电、大沙发”给家庭造梦。背后细思极恐,内核其实用的是东安动力的增程器,说白了连核心技术都“国进民用”,把“别人的发动机”用出了家电界新高度。这番“用户思维”,硬是让理想ONE及L系列高歌猛进,成为新势力中最早盈利的车企,交付数据也曾风光无限。
曾经,一个靠理念(设计)创造幸福家,一个靠技术自信定海神针。可落到现实,每个“套路”都免不了掉进自家的土坑。
理想这几年极力守护“增程神话”。但看看眼下,今年7月交付量仅3.07万辆,同比暴跌近40%,1-7月完成率仅33%。纯电车销量不足万台。理想i8高举高打却遭遇暴雷——原本试图“创新”用L系那套分级配置继续割市场,却发现纯电用户更精明,根本不吃套娃那一套。热度未续,甚至连大定庆功海报都羞于发出一张,股价一天就绿出新高度。
蔚来的压力同样不轻。换电是快、便捷,但快也快不过融资烧钱的速度。单座换电站投资350万,总体盈利压力达220多亿亏损。更讽刺的是,快充进入兆瓦时代,“夜明珠”换电也在被主流技术挤压边缘。
这就像实验室里两台精密仪器,理论性能都很好,缺点却一个比一个扎心:理想面对增程神话衰减,换电赛道则几乎只剩蔚来“孤军奋战”。
不得不提本次主角——i8和L90。
理想一向嘲讽车型保守守旧,被自己的用户群戏称为“奶爸车”,结果在i8上却学起了“先锋试水”——原样照搬MEGA设计引得吐槽无数,回炉重造又花掉20亿,还是性价比与智能化两头落空,老用户更是无所适从。“您可以接受i8的外观吗?”已经成了理想门店销售避不开的问题。李想自己面对采访时坦诚,十个配置九个没人买,最后只留下一款MAX版本。但市场回馈冷峻,热度一夜归零。
蔚来则异常务实。原本走高端路线,现在通过乐道L90主动向大众妥协,为了空间把外形“扔进旧时代”,冰箱彩电沙发全都安排上,顶配不到30万,给足消费者优越感。不光母品牌蔚来终于喘了口气,连第二梯队的“萤火虫”也完成首万台交付。李斌在社交账号里不藏喜悦:三天销量闯入TOP3,加班忙得不亦乐乎。
讽刺吗?昔日“技术王”沦为“奶爸卷王”,“家电大师”反倒硬刚起纯电先锋。i8和L90,像极了两个主人公行迹互换的“交换人生”。
可是理想永远不可能做新的蔚来,蔚来也未必能成为理想第二。一边是用户习惯主导的产品设计,另一边是以技术赌明天的产品哲学;谁能赢得更多用户?市场数据每月都在刷新答案。
其实这何尝不像一台法医尸检——每一组数据都能佐证无数假设,每一个伤口背后都是行业的真实转向。我们分析竞争、探讨理念、钦羡热度,却总会被一句大白话砸醒:市场和用户,才是唯一法官。
不得不感慨,每个品牌都在追问“到底谁来定义汽车”:设计、技术,还是市场?于是产业大潮里,赢家轮转,失败不缺故事。黑色幽默就在于,曾经互相取笑、互相借鉴、互相“抄作业”的两家公司,最后还是在泥泞里互换了鞋。
哪一方会沉下去,哪一方能笑到最后,谁都说不准。毕竟技术也好,设计也罢,都是推销故事的糖纸。潮水退了,剩下的,是消费者的选择,还有资本账目上一排扎眼的数字。
永远没有必胜法则,只有能长期“听劝”的企业,才不会被马拉松甩出赛道——你觉得,下一个“定义”汽车的,会是哪个变量?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