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新巨头崛起,海外横扫80国市场,国内力压比亚迪

最近,关于中国汽车的一条消息在大家的朋友圈和各种资讯里传得特别火,标题起得也很有冲击力,大概意思就是说,中国汽车市场又出了一个新巨头,这个巨头就是奇瑞,不仅在海外市场大杀四方,拿下了八十多个国家,在国内市场也是势头很猛,甚至有了要超越比亚迪的架势。

这话一出来,很多人都挺振奋,毕竟看着咱们自己的汽车品牌越来越强,那是打心底里高兴。

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心里犯嘀咕:奇瑞我们都熟悉,一直挺扎实的,但要说现在就能把比亚e迪给比下去,这是不是有点说得太满了?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不吹不黑,把这件事里里外外掰扯清楚,看看奇瑞到底到了一个什么水平,离真正的“王者”还有多远。

中国车企新巨头崛起,海外横扫80国市场,国内力压比亚迪-有驾

首先,咱们得承认,说奇瑞是“巨头”,这一点现在是越来越有底气了。

咱们看一组最实在的数据,就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奇瑞集团总共卖出去了超过188万辆汽车,全年的营业收入也历史性地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

这个成绩单,放在任何一个汽车厂家身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更让咱们中国人觉得脸上有光的,是奇瑞在海外市场的表现。

在这188万辆的销量里,有将近一半,具体是93.7万辆,是卖到国外去的。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奇瑞不仅是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名,而且是连续21年蝉联这个冠军宝座了。

这说明奇瑞走出去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靠运气,而是真真正正地在海外扎下了根。

那么,奇瑞在国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国车企新巨头崛起,海外横扫80国市场,国内力压比亚迪-有驾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便宜”。

但实际上,如果今天还只靠价格战,是走不了这么远的。

奇瑞的成功,关键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

他们有一个听起来很洋气的战略,叫“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翻译成咱们的大白话就是:“在哪个地方造车,就为哪个地方的人服务”。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在俄罗斯,冬天特别冷,零下几十度是家常便饭,很多车早上点火都费劲。

奇瑞就专门针对这个情况,优化车辆的耐低温性能,保证在严寒天气里也能顺利启动。

这份贴心,让俄罗斯消费者觉得你这个品牌是真正懂我的。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巴西,当地普遍使用甘蔗提取的乙醇作为燃料,奇瑞就开发了可以灵活使用汽油和乙醇两种燃料的发动机,解决了当地用户的实际痛点。

在中东地区,常年高温,风沙又大,奇瑞就会在车辆的空调系统和密封性上做特别的加强。

中国车企新巨头崛起,海外横扫80国市场,国内力压比亚迪-有驾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对当地市场和文化的一种尊重,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用钱包来支持你。

所以,奇瑞在海外能遍地开花,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适应性和市场洞察力,这是咱们中国制造值得骄傲的一面。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广阔的海外市场收回到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国内市场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那个“干翻比亚迪”的说法,也正是在这里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咱们还是用数据说话,这样最公平。

奇瑞2023年卖了188万辆车,成绩斐然。

可是比亚迪呢?

同年,比亚迪光是新能源汽车,就卖了超过302万辆。

这还仅仅是新能源的部分,没算上它已经停产的燃油车。

中国车企新巨头崛起,海外横扫80国市场,国内力压比亚迪-有驾

一个是一年总共的销量,一个是光新能源车的销量,这中间的差距,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所以,从体量上,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市场最核心的新能源赛道上,说奇瑞已经超越了比亚迪,确实是有些言过其实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关键就在于“新能源转型”的节奏。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买车,思路和五年前、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以前大家聚在一起聊车,谈的是发动机是几缸的,变速箱是爱信的还是采埃孚的,底盘是独立悬挂还是非独立悬挂。

而现在呢,大家坐下来,开口就是你的车续航多少公里,快充半小时能充多少电,车里那块大屏幕好不好用,有没有智能语音助手,能不能实现自动泊车。

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已经从过去的小众选择,变成了绝对的主流。

在这个方面,一直以技术扎实、埋头搞研发著称的“理工男”奇瑞,在前几年的步伐确实稍微慢了一些。

它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机械领域的功底非常深厚,但在如何把汽车打造成一个聪明的、好玩的“移动智能终端”上,显然没有那些新势力品牌来得快,也没有比亚迪转变得那么彻底和迅速。

中国车企新巨头崛起,海外横扫80国市场,国内力压比亚迪-有驾

所以,尽管奇瑞的新能源车销量也在飞速增长,甚至实现了翻倍,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之前的基数比较低,属于“补课式”的增长,离真正的头部位置还有一段距离。

当然,认识到问题,并且迅速行动,这恰恰是奇瑞这样的老牌大厂的可贵之处。

这位“理工男”不但醒了,而且醒来之后就开始了奋力冲刺。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连集团的董事长尹同跃先生,都亲自走进了直播间,用更年轻、更接地气的方式和网友们互动。

这种姿态的转变,本身就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奇瑞要彻底拥抱变化,全力追赶了。

为了补上新能源和智能化这块短板,奇瑞可以说是不惜血本。

一方面,他们推出了“瑶光2025”战略,计划在五年内投入超过1000亿的巨资搞研发,要把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挖得更深更宽。

他们自主研发的鲲鹏超能混动技术,平心而论,在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上,已经具备了和比亚迪的DM-i技术正面较量的实力。

另一方面,奇瑞在市场策略上也变得更加灵活,玩起了“多品牌作战”。

中国车企新巨头崛起,海外横扫80国市场,国内力压比亚迪-有驾

就像一个大家庭,分出了好几个孩子,各自去开拓不同的领域。

高端品牌星途,负责提升品牌形象,去和合资品牌竞争;捷途品牌,则专注于“旅行+”这个细分市场,满足大家对自驾出游的美好向往;还推出了一个全新的iCAR品牌,主攻年轻人群体,那个外形方方正正、很有个性的iCAR 03,就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

更聪明的一招是,奇瑞还懂得“强强联合”,选择和科技巨头华为合作,共同打造了智界S7这款车。

这一下,就等于直接站在了智能化的前沿阵地,把智能化这块短板迅速补齐了。

不过,摊子铺得大了,新的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

这么多品牌同时运作,会不会导致内部资源的分散和内耗?

每个品牌是否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更核心的是,在纯电动车领域,除了有华为加持的智界,奇瑞自己的主品牌下,似乎还缺少一款能像比亚迪宋、秦或者海豚那样,月销量稳定在几万台的现象级“爆款”产品。

在电池技术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已经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安全标签,而奇瑞在这方面,也还需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能让消费者记住的技术名片。

所以,综合来看,我们现在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说奇瑞是“中国汽车巨头”,名副其实;但说它已经“干翻比亚迪”,为时尚早。

奇瑞的现状,更像是一个有些“偏科”的优秀学生,它在“海外市场”这门课上能拿满分,但在“国内新能源”这门最重要的主课上,虽然进步神速,但还需要继续努力追赶。

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海外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而国内新能源的牌桌上,每一个对手都实力强劲。

奇瑞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敢于投入的决心,现在最大的看点,就是它能否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尽快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