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购买了奇瑞风云A8或风云T9等混动新车的车主,可能会遇到两种比较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
一种是刚提的新车,仪表盘上突然亮起一个让人心里一紧的警告,提示“颗粒捕捉超过限值”;另一种则更为直接,车辆可能直接无法行驶,并报告一系列复杂的故障代码。
对于满心欢喜迎接新车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会带来一些困惑和担忧。
不过,当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官方给出的解决方案后,会发现有些是虚惊一场的“乌龙”,有些则是能够精准解决的“小瑕疵”,这背后也反映出我们国产汽车在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实状况。
我们先来谈谈那个看起来很吓人的“颗粒捕捉超过限值”的提示。
当车主在仪表盘上看到这个黄色的GPF再生指示灯闪烁,同时屏幕上显示“请立即维修或更换”的字样,甚至还伴随着类似打方向盘时发出的“铛铛铛”的提示音时,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我的新车排气系统出大问题了?
是不是那个叫GPF的部件质量不行,刚出厂就堵了?
这种担心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颗粒捕捉器”对于很多开惯了传统燃油车的用户来说,还是个相对陌生的东西。
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故障”提示,在绝大多数新下线的车辆上,并非真正的故障。
我们需要先明白GPF是什么。
它的全称是汽油颗粒捕捉器,简单来说,就像是给汽车尾气排放系统戴上了一个高精度的“口罩”,用来捕捉发动机燃烧后产生的微小颗粒物,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比如现在的国六B标准。
当这个“口罩”用久了,积攒的颗粒物多了,就需要通过提高排气温度来把这些颗粒物烧掉,这个过程就叫“再生”。
如果再生不及时或者不成功,堵塞严重了,仪表盘就会报警。
然而,在风云A8或T9这些新车上出现这个提示,原因却有些特殊。
根据官方技术说明,这是因为车辆在生产线上完成了所有组装后,还有一个最终的“排气系统初始化”程序需要执行。
这个程序是为了让车辆的发动机电脑(ECU)与整个排气系统的传感器进行最后的数据匹配和学习,确保它们在后续使用中能够协同工作。
但由于生产排程等因素,部分车辆可能没有在工厂内完成这最后一步,而是将这个任务留给了车辆首次启动后由系统自动完成。
为了提醒用户或交付人员注意这个过程,工程师们就“借用”了GPF再生的报警界面来作为提示。
所以,车主看到的报警,本质上是车辆在说:“我的排气系统正在进行最后的出厂设置,请稍等片刻。”那个“铛铛铛”的声音,也是这个特定程序启动的附带提示音。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毫无技术含量。
车主只需要将车辆启动,让发动机保持运行状态一分钟以上。
在这一分多钟的时间里,车辆的电脑系统就会自动完成所有的学习和配置工作。
通常情况下,此后这个报警提示就会自动消失。
如果发动机运行了足够长的时间后,这个提示依然存在,那才需要考虑GPF本身是否存在问题的可能性,但这对于一辆全新的车来说,概率是极低的。
更关键的是完成这个步骤之后的后续操作。
当提示消失后,车主需要关闭车辆的点火开关,下车并锁好车门,然后带着车钥匙离开车辆至少十米远,并保持这个状态十分钟以上。
这个过程是为了让整车进入“休眠”模式。
只有在深度休眠的状态下,发动机电脑才会将刚才“排气初始化已完成”这个学习结果,像保存电脑文件一样,稳稳地写入到它的永久存储器中。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绝对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去断开车辆蓄电池的负极。
有些习惯于传统维修思维的人可能会觉得断电能“重启治百病”,但在这里恰恰会起到反作用。
因为电脑还没来得及“保存”工作成果,就被突然断电,那么它之前的所有学习数据都会丢失。
当再次通电时,电脑会“失忆”,以为初始化程序还没做过,于是那个报警提示又会重新出现。
这并非车辆故障,而是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结果未能被成功记录下来。
说完了这个“善意的误会”,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ISG软旋变故障。
这个问题的影响要严重得多,通常表现为车辆无法正常行驶,仪表盘上会跳出一连串专业的故障代码,例如P300301(ISG软旋变故障)、P1A7309(启动发电一体机三级故障)或是P0A3F01(TM软旋变故障)等等。
这些代码指向的都是混动系统的核心部件,比如ISG(集成式启动/发电机)或TM(驱动电机)的旋变传感器。
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一下。
“ISG”是混动车上的一个关键角色,它既能当启动机启动发动机,又能当发电机给电池充电,还能在需要时辅助驱动车辆。
“旋变”或者叫“软旋变”,是一种极其精密的角度和速度传感器,它负责实时告诉汽车的大脑(控制单元),电机转子现在究竟在哪个位置,转得有多快。
这个信息对于精确控制电机至关重要。
一旦大脑接收不到这个信号,或者信号断断续续,它就会觉得情况已经失控,为了保护整个昂贵且复杂的混动系统不受损害,它会立刻采取最保守的策略,即切断动力输出,让车辆停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三级故障”。
那么,是这些高科技的传感器本身出了质量问题吗?
根据官方的排查指引,问题的根源往往出在一个非常基础、非常不起眼的地方——线束插件。
具体来说,问题高发于连接DHT混动专用变速箱线束与车内地板线束的一个型号为T-002的插件上。
故障原因通常是插件内部的某个金属针脚发生了“退针”。
所谓“退针”,就是这个针脚在装配时没有被完全卡到位,或者因为车辆行驶中的振动等原因,从原来的位置向后缩回了一点点。
这一点点的位移,就导致了针脚与对插的插孔接触不良。
这个情况就好比我们给手机充电,充电线看似插好了,但其实内部接触点是虚接的,导致电流时有时无,手机自然无法正常充电。
在车上也是一样,这个小小的针脚负责传输旋变传感器的关键信号,一旦接触不良,信号中断,汽车大脑就相当于瞬间“失明”,不知道电机状态了,它唯一的选择就是“紧急停车”。
因此,针对这个故障的解决方案就显得非常“接地气”。
维修人员需要将车辆举升起来,从底盘下方找到这个T-002插件,然后仔细检查内部的每一个针脚,确认是否存在向后退缩的情况。
如果找到了退针的针脚,就将其处理到位,确保接触稳固;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或者为了彻底杜绝后患,可能就需要更换相关的线束。
这两个案例,一个源于信息沟通的偏差,一个源于基础装配工艺的细节,它们共同描绘了当前中国品牌汽车发展的生动图景。
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在混动技术这种核心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复杂精密的系统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和量产。
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汽车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精密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疏忽,哪怕只是一个针脚的装配质量,都可能影响到整车的性能和可靠性,这就是“木桶效应”的体现。
可喜的是,厂家能够坦诚地公布这些问题,并提供详尽、透明的解决方案,这种直面问题、积极解决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和负责任的表现,也更有利于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