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上半年销量不到四千台,这个数字让我有点咋舌。我没想到他们还能这么惨。你知道的,去年年底我还和几个朋友聊天,提到了英菲尼迪。那会儿,很多年轻用户对它还挺感兴趣的。主要是因为VQ发动机,听说声浪不错,外加进口车的光环,吸引了一批潜在粉丝。
可是你想想,这半年过去了,店面从两百家缩减到八十家,几乎砍折了一半。最让我觉得怪的是,官网半年没更新,微博也不鸟。这些都能说明什么?品牌在快速退出市场的节奏,肯定不正常。相对而言,奥迪、奔驰的官方账号每天都在推新消息,哪怕是优惠促销,至少能让人感觉你还活着。
然后我还去看了二手车行情,一搜QX50,估价瞬间就低了三成。月销三位数?那纯粹是数字游戏。用一句话总结,英菲尼迪的市场认同感,似乎在逐渐崩塌。你们觉得这是不是跟他们的产品策略有关?还是说市场环境变化得太快,老牌子死得太快?
电动化这块,基本没影。多年前我翻了下笔记,那个电动版QX其实一直没出来。每次都说2022年要推,结果又推迟到2023年,现在呢?新技术和新动力都没赶上。难不成,研发那头的困境真的比我想象的要严重?毕竟,研发投入就像是炒菜,少了盐(资金),菜就不够味。
说到供应链,我还记得去年有人说:豪华车出问题,供应链就出大问题。英菲尼迪呢?零件供应变差,保养都得问问还在不在。前几天我去修理厂,问老板:你觉得英菲尼迪未来还能撑多久?老板露出无奈笑:能不掉队,就不错了。更别说,很多车主在门店里发现,零件都得等好几周,还时不时缺货,这价格、服务都出了大问题。
英菲尼迪的定价还在三十万左右,那隔壁凯迪拉克都跌到二十万内了。这种差距,还不算成本差异,单说市场认可度,差得远。年轻人根本不认识这个品牌,他们对豪华车的兴趣点不是进口车品质了,而是潮流感、科技感。如果一个品牌连新潮都挤不进去,那剩下的就只有情怀了。可问题是,情怀还能撑多久?我还记得一次在车展上,一个年轻粉丝跟我说:我对英菲尼迪一无所知,根本没兴趣。这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老车主开始抱怨残值。一问才知道,二手市场一蹶不振。情怀一方面带来了部分购车用户,另一方面,也变成了笑话。对他们而言,曾经挂上进口豪华标签的车,现在几乎没人问津。这个转变速度,说快也快,说慢也慢,是我没预料到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豪华品牌要的不是普及度,而是身份象征。但如今这个身份,对于年轻一代已经没有那么用心追捧。连车标都不认识的年轻人,怎么会去买一个他们根本不懂的品牌?你说这个市场空间还能撑多久?我觉得要垮也不迟,尤其是在他们还没发力的情况下。
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在路上看到很多人说:英菲尼迪不火,是因为定价太高了。我信,部分对。价格高还能接受,但关键是车企的态度。定价硬撑,就像个穿着破旧西装的人站在豪华派对门口,装逼但没人愿意进去。
这里我还想扯点别的。你们猜,英菲尼迪这些年最大的败笔是哪一环?我自个儿的想法是:没提前布局电动化,再不然,是对年轻市场的理解太慢太少。这就像是个老厨子,只会用盐和酱油,不会玩花样,最终菜都做不好。没细想过?他们没想到,年轻用户对品牌文化越来越不买账,反倒是特斯拉、Xpeng们拿了个大的。
英菲尼迪还是一个越走越远的品牌。它曾经代表欧洲豪华车的品质,但现在变成了落水狗。在这个阶段,是不是也该想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豪华?或者说,市场在变,老牌子还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哪天,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个寻常车,而已?
我还挺好奇。你觉得呢?这个品牌还能翻身吗?还是说,下一步只剩等死?有时候,真觉得市场变化太快,像个不讲理的赛跑者。有人说:车子就是个泡沫。也许吧。
[你还记得第一次开英菲尼迪的感受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