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上网,尤其是关注汽车的朋友们,肯定都有这么一个感觉,那就是整个屏幕好像都被理想和蔚来这两家公司给占满了。
特别是他们两家新出的纯电动大车,简直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一个发布会,明天我一个体验日,相关的消息、评测、还有粉丝之间的争论,多得都看不过来。
理想拿出了他们最新的旗舰车型,蔚来这边也推出了子品牌乐道的主力产品,两边都盯着“全家出行”这块大蛋糕,都是大七座的纯电SUV,价格区间也靠得很近,这架势摆明了就是要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一时间,网上热闹得不行,就跟过年一样。
支持理想的觉得自家车就是“移动的家”,空间大、配置高,简直把家庭用户的需求研究到了骨子里。
而喜欢蔚来的呢,就觉得蔚来的服务和换电体系是别人没法比的,技术积累也更深厚。
两边的粉丝你说我一句,我说你一句,把两款车的各种参数、细节都翻来覆去地比较,恨不得拿个放大镜去看。
很多人看到这种场面,都觉得理想的创始人李想和蔚来的创始人李斌,这两位本来就是老对手,现在是彻底要拼个你死我活了,毕竟市场就这么大,多卖一辆我的车,就意味着你少卖一辆。
但是,这事儿真的就只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这样吗?
会不会是咱们这些看热闹的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李想和李斌这两个人,真的就是那种不共戴天的死敌关系吗?
理想和蔚来的客户,难道就因为这两款新车,一下子就变成了非黑即白、有你没我的对立面了吗?
这里头的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有意思。
咱们得先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李想和李斌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很多人还不知道“新势力造车”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俩就已经是互联网汽车圈里的风云人物了。
李想搞了个汽车之家,李斌手里有个易车网,这两家网站在当时可是汽车资讯领域的两大巨头,是实打实的竞争对手。
按理说,这种老对手的关系,见面不眼红就不错了。
但有意思的事情就在后面,当李斌决定下场自己造车,创办蔚来汽车的时候,李想不仅没在旁边看笑话,反而成了蔚来最早的一批投资人之一。
在蔚来刚起步,最需要支持和名气的时候,李想可是没少亲自出面给蔚来站台,帮着吆喝。
你想想,如果真是恨不得对方马上倒闭的死对头,谁会真金白银地掏钱去支持对方创业呢?
这说明,他们虽然是商业上的竞争者,但更多的是一种英雄惜英雄,彼此都很认可对方的能力和眼光。
李想自己也说过,他很早就判断出未来纯电动车,特别是家庭用车该是什么样子的,而这个想法的萌生,甚至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参加蔚来发布会的时候。
这说明他们俩在对于造车这件事的根本想法上,其实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是能聊到一块儿去的。
所以,把他们俩简单地看成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敌人,那格局就小了。
好,既然不是死敌,那现在网上这种剑拔弩张、打得不可开交的局面又怎么解释呢?
这就得聊聊一个商场上很有名的说法,叫“老大和老二打架,结果把老三给打没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在一个行业里,最强的两家公司,通过相互之间非常激烈的竞争,甚至是故意制造一些话题和冲突,把市场上所有的目光和讨论都吸引到自己身上。
当所有媒体、所有消费者都在讨论这两家公司的时候,其他的竞争对手,也就是那些“老三”“老四”们,自然而然地就被大家给忽略了,连被讨论的机会都没有,慢慢地就没人关注了。
现在你再回头看看理想和蔚来这场“大战”,是不是就有那个味儿了?
今年想在高端纯电家庭车这个市场分一杯羹的,可不止他们两家。
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有新车型,小鹏也推出了自己的旗舰,更别说还有特斯拉这个强大的对手,以及那些正在努力转型的传统豪华品牌。
大家的产品其实都不差,都想来抢市场。
但理想和蔚来这么一“打”,声量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网上铺天盖地都是这两家的消息,从产品设计理念,到电池技术,再到智能座舱,每一个点都能引发一轮大讨论。
这种巨大的关注度,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把其他品牌辛辛苦苦搞宣传换来的那点流量,全都给吸走了。
有媒体专门去线下的汽车城和商场门店里转了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理想和蔚来的店里,看车、试车的人特别多,挤得满满当当。
而旁边其他品牌的店,哪怕也放着类似定位的新车,比如问界的新款纯电车,或者特斯拉的同类车型,虽然网上看着也挺火,但店里却显得冷清不少,甚至很多进店看车的消费者,压根儿就不会主动提起这些车。
大家嘴里念叨的,翻来覆去就是“理想那个新车怎么样?”“乐道那个换电是不是很方便?”。
这种情况,可能让很多人都想不到,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产品最悲哀的,不是被人骂,而是根本就没人讨论你,没人想起你。
当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你的品牌名字如果都不能出现在他的备选列表里,那你的产品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理想和蔚来,正是通过这场看似火星撞地球的“内斗”,成功地让其他所有的竞争对手,在舆论场上暂时“失声”了。
这盘棋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光明正大的“阳谋”。
他们两家都没有搞什么背后的小动作,而是堂堂正正地拿出自己最好的产品,用最能打动用户的营销方式,去争夺市场。
他们是在比谁更懂中国的家庭用户,谁能把车造得更舒服,谁能把服务做得更贴心。
这种竞争,本身就是一种良性的市场行为。
而这种竞争所带来的巨大流量,客观上就形成了对其他对手的“降维打击”。
说到底,这反映了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一种格局和自信。
他们心里很清楚,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身边这些同样优秀的中国同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敌人。
他们共同的对手,是那个庞大的、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燃油车市场,是那些海外传统汽车巨头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和品牌壁垒,更是消费者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
与其相互内耗,把力气都花在怎么把对方打倒上,不如联手把整个新能源高端车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
当有一天,一个中国家庭想买一辆四五十万的好车时,他们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选项,不再是传统的奔驰、宝马、奥迪,而是理想或者蔚来,那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他们是在用一场精彩的“对手戏”,共同教育市场,培养用户,把聚光灯从外国品牌身上,拉回到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身上,这才是这场“大乱斗”背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