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曾经的世界霸主,如今却在软件领域吃尽了苦头。从大众CARIAD的巨额亏损,到奔驰MB.OS的延期,再到沃尔沃的召回事件,欧洲车企在软件领域可谓“苦不堪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欧洲车企长期以来“重硬轻软”的思维惯性,导致软件人才短缺,开发模式落后;另一方面,欧洲缺乏像中美那样成熟的软件产业生态,难以快速构建起有竞争力的软件体系。
然而,欧洲车企并非坐以待毙。近日,大众、宝马、奔驰等11家欧洲汽车巨头联合成立软件联盟,旨在共同开发并共享先进的汽车软件平台,以期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重新掌握话语权。
德国主导,打造共享、开源的软件栈
此次成立的欧洲汽车软件联盟,由德国汽车业牵头,主要成员包括德国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等。他们计划在2026年之前交付核心软件栈,并于2030年开始批量生产基于核心软件栈打造的首批车辆。
联盟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共享、开源的核心软件栈,从而加速向“软件定义汽车(SDV)”转型,并降低不断上涨的研发成本。VDA总经理马库斯·博利希表示:“我们正在共同打造面向未来、强大可靠的软件生态系统——开放、透明且安全。”
拒绝“软肋”,欧洲车企苦软件久矣
欧洲车企在软件领域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过去,汽车性能多由硬件决定,如今,软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仅能够提升汽车性能,更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抓手。
然而,欧洲车企在软件领域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以大众CARIAD为例,其开发进度严重滞后,导致集团旗下多款电动车型推迟发布。此外,欧洲车企在软件人才、开发模式、产业生态等方面都存在短板,难以与中美等国的软件巨头竞争。
补齐短板,开放合作成破局关键
欧洲车企要补齐软件短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他们需要转变思维模式,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借鉴中美等国的成功经验,优化开发模式,构建完善的软件产业生态。
同时,开放合作也是欧洲车企破局的关键。他们可以与中国产业链企业和科技公司合作,学习中国软件产业的先进经验,并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优势,加速软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软件,助力欧洲汽车转型
中国作为全球软件产业的重要力量,拥有丰富的软件人才储备和成熟的软件产业生态。中国车企在软件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积极与欧洲车企合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例如,大众与小鹏汽车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网联汽车;奔驰积极扩建中国研发团队,并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共同研发MB.OS全新架构。这些合作,将为中国软件产业和欧洲汽车产业带来双赢的局面。
未来展望
欧洲汽车软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车企在软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要真正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欧洲车企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欧洲汽车软件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助力欧洲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重回世界汽车霸主的宝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