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混战不休,利润总和却惨淡,竟不敌丰田一半!

最近这几年,只要一聊起汽车,大家伙儿的感觉肯定是既兴奋又有点眼花缭乱。

尤其是咱们的国产车,那真是跟雨后春笋一样,一款接一款地往外冒,各种新技术、新设计层出不穷。

特别是新能源车领域,我们硬是凭着一股冲劲,把市场占有率推到了一半左右,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走在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这背后,是咱们自己车企的努力和拼搏。

国产车混战不休,利润总和却惨淡,竟不敌丰田一半!-有驾

但是,这份热闹的背后,也充满了火药味。

车企之间的竞争,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激烈”来形容了。

价格战打得是天昏地暗,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就敢降一万二,恨不得把车价打到“骨折”才罢休。

除了明面上的价格比拼,私底下的口水战也没停过。

车企的高管们都亲自下场,在社交媒体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各种明示暗示,有时候话说得挺冲,让咱们这些看客都觉得有点尴尬。

这种全方位的竞争,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家为了抢地盘,真的是拼了老命,不留一点余地。

看到这种拼命三郎的架势,很多人自然会想,这么拼,肯定是因为这行当特别赚钱吧?

要不然谁会下这么大力气。

可现实情况,往往会给人浇一盆冷水。

当我们把目光从热闹的发布会和降价新闻上移开,去看一看各家车企的财务报表,算一算他们到底挣了多少钱时,一个让人有些沉默的现实就摆在了面前。

把我们国内所有主流汽车公司的利润都加在一块儿,竟然还不到日本丰田一家公司的一半。

这就让人纳闷了,咱们这边打得不可开交,结果大部分的钱,都让那个看起来不怎么参与混战的“老大哥”给赚走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可以看一组更具体的数据,这样感受会更直接。

如果把丰田和我们国内几家头部车企,比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他们的利润总和看作是一个大蛋糕。

国产车混战不休,利润总和却惨淡,竟不敌丰田一半!-有驾

那么,丰田自己一家,就切走了这个蛋糕的超过百分之七十,具体数字是71.5%。

而我们所有主流的国产车企加起来,分到的还不到百分之三十。

这里面,表现最好的比亚迪,虽然销量上势头很猛,但在利润占比上也只有12.2%,大概是丰田的六分之一。

再往后看,吉利汽车占了大约5%,长城汽车是3.8%,其他很多我们熟悉的新势力品牌,要么还在为盈利而努力,要么干脆就是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用投入换市场。

这么一对比,差距确实非常明显。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丰田能这么赚钱?

难道他们有什么独门秘籍吗?

其实说穿了,丰田的成功之道主要建立在两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

第一个,就是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量大从优”的道理。

丰田是全世界销量第一的汽车集团,它的车卖遍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年上千万辆的销量,意味着它在采购零部件的时候,有极强的议价能力。

比如,它去采购一个芯片或者一块钢板,因为采购量是天文数字,供应商给它的价格,肯定比一年只卖几十万辆车的车企要低得多。

同时,它开发的平台和技术,可以在全球不同市场的多种车型上反复使用,这样一来,研发和生产的成本就被摊得非常薄。

国产车混战不休,利润总和却惨淡,竟不敌丰田一半!-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全国连锁的大型超市,它从厂家直接大批量进货,一瓶可乐的成本可能就比你家楼下小卖部低好几毛钱,所以它即便卖得不贵,也照样有得赚。

规模,就是丰田最深厚的一道护城河。

第二个,是他们对利润率的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守。

在我们国内,很多车企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会采取一种“先交朋友”的策略,推出一些利润很低甚至亏本的车型,目的就是先把用户拉过来,把市场份额做大。

但丰田这类传统巨头的经营理念不太一样,他们把保证合理的利润看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一款新车在立项研发之前,财务部门就会把成本和预期售价算得清清楚楚,如果发现这款车没什么利润空间,或者有亏损的风险,那这个项目很可能就直接被砍掉了,根本不会上市。

他们不愿意用亏损去换取一时的销量数据,而是追求卖出去的每一辆车,都能为公司带来健康、稳定的现金流。

所以我们很少看到丰田会像我们的一些品牌那样,动不动就官方宣布降价好几万来打价格战。

他们更倾向于把钱和精力花在打磨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和稳步推进技术上,走的是一条追求长期价值的稳健路线。

那么,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我们打得这么辛苦,利润又这么微薄,难道我们的路就走错了吗?

其实,这件事情不能这么简单地看。

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从战略的层面去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换道超车”。

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丰田、大众这些巨头已经经营了上百年,他们的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和全球渠道都像一座座大山,我们想在他们最擅长的领域里正面击败他们,难度非常大。

国产车混战不休,利润总和却惨淡,竟不敌丰田一半!-有驾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赛道,大家几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这条新赛道上,我们采取的激烈竞争,包括价格战,其实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必要手段。

它的首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短期内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整个市场的颠覆和用户习惯的重塑。

你想想,当一辆配置很高、体验很好的国产新能源车,价格甚至比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还要便宜时,消费者会怎么选?

每一次这样的选择,都是在蚕食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我们用眼前的利润,换来的是未来市场的巨大空间。

这就像当年电商平台刚兴起时,也是靠着各种补贴和包邮,“烧钱”把用户从实体店抢过来一样。

前期虽然亏损,但一旦市场和用户习惯被彻底改变,新的商业帝国就建立起来了。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让新能源车快速普及,让老百姓习惯电驱动的安静平顺,习惯车里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和辅助驾驶。

当这些成为开车的“标配”之后,传统燃油车那些所谓的“省油耐用”的优势,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是在用今天的投入,去定义明天的汽车标准。

一旦这个标准由我们来主导,整个产业链的优势,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自然就会向我们倾斜。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盲目乐观,轻视对手。

丰田手里握着巨额的现金和利润,这就像一个储备了充足粮草的军队。

虽然它在纯电动车上暂时慢了一步,但它的技术底蕴还在,尤其是在混合动力领域,依然是全球顶尖。

谁也说不准,它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把这些利润转化成惊人的研发投入,然后拿出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反击。

所以,对我们国产车企来说,眼下的窗口期非常宝贵,必须加快脚步,在技术、品牌和生态上建立起足够深的壁垒。

这场关乎未来的汽车产业之战,其实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