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不讳才是真实沟通之道

文章标题:拆开“吓人”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另一面

最近有个挺炸裂的数据在圈里传得很凶。是啥数据呢?某家新势力车企一年亏了200多亿。对,没看错,是亏损200多亿。别的企业辛辛苦苦一整年连净利润能不能过亿都在纠结,这家直接亏了百亿级。不只是这家,翻翻同行的财报也差不多,大多数新势力车企都在亏钱,亏得心慌,亏得离谱。问题是,这些公司不是没卖车啊,销量也不低,动辄几万、十几万的交付量,怎么看都挺像“赚大钱”的节奏,那怎么就亏成这样了?

直言不讳才是真实沟通之道-有驾

这事看着挺不正常的。大家买车的钱呢?哪里去了?为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先别着急下结论,咱们一步一步拆开来看。

先从销量和收入说起。每家财报都写得清楚,某些新势力车企年交付量已经过十万台了,收入也是百亿级别。看起来挺厉害吧?但再往下翻,毛利率能吓你一跳。有些车的毛利率直接负的,真负的。意思是,卖一台车亏一台。也就是说,你买车那几十万块,扣掉材料成本、物流、生产线、人员开支之后,账面上还得贴钱。这不符合直觉吧?怎么有企业会“亏本赚吆喝”?但你看看市场竞争环境就明白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新势力车企,根本没什么定价权。一个小型电动车,几万块,成本在那里摆着,不把价格压低点,消费者能买账吗?压低了价格,利润自然就没了。

直言不讳才是真实沟通之道-有驾

但问题还不止这个。除了毛利率,这些公司的“烧钱”速度也堪称行业奇景。研发投入、市场推广、销售费用、运营开销,这些数字拉出来一看,额头都能冒汗。对比传统燃油车企,研发费用占比大多是个位数,但很多新势力车企直接飙到两位数,20%、30%的都有。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卖100块钱的车,30块花在研发了。这还只是研发,其他推广开销还没算。每年砸钱做技术、做品牌、做供应链,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亏损就这样一点点堆起来了。

再看看账期问题。新能源汽车的账期普遍偏长,尤其是新能源车企供应链复杂,现金流压力大。交付的钱进来了,但和供应商、上游厂商之间的结算周期拖着呢,没法立刻转化成报表上的利润。这些企业很多时候账面上看着没钱,实际上是钱还在路上。这也导致“亏损”显得更吓人,虽然账面数字难看,但实际运营现金流可能没那么糟。

直言不讳才是真实沟通之道-有驾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那行业内是不是都这样?传统车企、外资品牌他们卖电动车不亏吗?答案是,亏,但亏得没这么猛。传统车企有底子,燃油车的利润还能撑着,不至于像纯新能源新势力这样一下子就掉进亏损深坑。外资品牌也有类似情况,不过它们的打法更稳健,新能源车的亏损大多被母品牌的整体盈利稀释掉了,看起来没那么刺眼。新势力不一样,它们压根没其他业务收入,所有亏损都摔在财报里。

这些企业,是真的在乱花钱吗?也不能这么说。拆开来看,大额投入其实是有章法的。研发费用看着高,但技术是新能源车企的命根子,没有技术积累就没法差异化竞争,结果就是死路一条。营销推广烧钱也不能省,品牌认知度是抢市场的必要条件。不拼命砸钱,消费者为啥不买隔壁家的车?这些投入短期看是亏损,长期可能就是企业能否活下来的关键。

直言不讳才是真实沟通之道-有驾

更关键的是,这些车企的亏损,大概率是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就是企业主动选择亏钱,目的是抢市场,抢未来。新能源汽车现在是个高速增长的行业,谁能占住份额,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导者。但份额不是白来的,得靠技术、品牌、服务一点点砸出来。这些企业看起来像是“不计成本地烧钱”,其实是“烧钱买机会”。当然也有些撑不住的,亏着亏着就没了,但大多数头部新势力车企,动作其实挺有章法的。

总结一下吧。新能源汽车行业看着亏得吓人,但拆开来看,很多数字其实没那么离谱。毛利低是竞争环境决定的,高研发和市场投入是战略性选择,账期拖累是行业特点。说到底,这些车企做的不是“眼下的赚钱生意”,而是“未来的抢占生意”。所以,这事看着危险,但其实很多动作都在按计划走。对行业来说,应该盯紧的不是这些亏损数字,而是他们的技术积累、市场份额,以及能不能撑到最终盈利的那一天。这才是核心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