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能源车里的“插混”“增程”“纯电”三兄弟,要说现在是场大戏,也不为过。咱接着说点实在的。
一、增程车:曾经的“一哥”,如今掉队的孩子
咱先来说“增程车”。这技术名字听着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带个“小油箱”的电动车——电池跑累了,发动机上来干个发电工,给电池续命。去年,这技术风头可是够大的!尤其某前“新造车一哥”,靠增程车杀出了一片天地,巅峰时月销量近6万,妥妥挺直腰杆。但今年,这势头急转直下,最低谷的销量甚至跌穿3万门槛。你说唏嘘不唏嘘?
为啥干不过去了?咱大伙儿分析了一圈,好像连人家自个儿也没啥底气。看看吧,这家曾经靠增程技术打天下的企业,现在研发重心全押纯电动,还连推了好几款纯电车,摆明了是想断了增程路子,转向纯电这条更宽敞的赛道。
这事儿从一开始就埋了坑。增程技术生来就被不少专家贴上了“落后”的标签,有人说是“夹生饭”,既不像电动车那样干脆彻底,也不像传统燃油车那般成熟。如今,随着那些曾经犹豫的车企纷纷入局增程,反而愈发显得这条赛道拥挤、内卷,销量直接掉坑里了。这场景吧,就跟咱楼下卖麻辣烫的,猛一下多开了三四家店,结果一家都赚不着什么钱。
二、插混车:风光不再的“中间派”
再说“插混”,它和增程是“表兄弟”,但从出生起就比增程技术更受期待。业内更看好这货,不然你瞅瞅“电车一哥”家的一半销量都靠插混车型撑着腰,可见江湖地位稳得一批。但现如今的插混,好日子也快熬到头了。
按理说,插混车有点意思——既能插电跑短途,也能烧油疯长途,看着两头沾光。但发展到现在,这点小优势逐渐扛不住了。“两头好”的美梦,挡不住“两头难”的现实。一来电池容量做大了,成本高,难轻装快跑;二来油耗低得车主都懒得加,一年可能也就烧两箱油,搞不好发动机还真成了车上的“备胎”,没了本该有的存在感。
三、纯电技术狂飙,抢了谁的饭碗?
说实话,谁抢了电混车的饭碗?还真不难猜,基本就是纯电车。这技术的进步速度,那可真叫一个快!你看现在,续航700公里以上的纯电车满大街跑,厂家还宣传啥“10分钟充500公里”,那叫一个劲儿猛。部分原本属于插混和增程的用户,被这么强势的一波技术升级忽悠过去,咱也不能说冤。
说得具体点,以前买插混、增程的,图个图的就是“没有续航焦虑”。但现在纯电车这续航都够日常甚至长途旅行,快充站还妥妥布满城市高铁站、服务区,谁还纠结充电问题?况且,插混、增程车“夹带”着发动机和大电池,搞到最后又重又贵,还不如买纯电来的划算。
四、难道电混就彻底没戏了?
等等,说到这儿,还真有个疑问——电混就彻底凉凉了?其实不见得。
你瞅瞅隔壁丰田,谁说人家混电车不行?咱掰扯掰扯它的路子:丰田走的是“小电池+节能技术”的路线。啥意思?就是电池不追求容量巨无霸,而是精打细算,配上发动机一点点优化能耗。比如电池小、减轻了车重,浅充浅放延长寿命,还能省成本。这路子有点像“会过日子的大妈”,花小钱办大事儿,最后拼出来个长期价值。
对比增程、插混拼命堆电池这条死路,丰田的思路反倒显得务实。尤其现在各地充电费用直逼2元/kWh,未来电车税费政策一出,新能源车的用车成本和燃油车逐渐拉平,到那时候,那些真正省油、省电、用得起的车,说不定会受到追捧。谁知道呢?也许“小电池电混”会突然迎来一波翻盘。
五、“提问”:谁能抢占下一代新能源车的先机?
电车江湖没有永远的老大,也没有永远的底层。眼下,纯电技术一路狂飙,插混、增程陷入内卷 ,小电池混动又似乎隐隐跑出来个新方向。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技术竞赛落在消费者头上,无非还是“谁能更便宜、更可靠、更高效”。您说,这场技术角逐,最后谁能真正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