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为何越“卷”越难突围,创新与底线才是全球化通关秘籍

有人提到中国汽车行业的“内卷”,大家有没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就是那种——一听“卷”字,脑瓜子嗡嗡作响,仿佛又要去拼衣食住行的升级大作战了,卷价格、卷配置、卷流量、卷个未来真的是停不下来。可问题又来了,卷到底是不是万能的助推剂呢?细思极恐,难道“卷着卷着”我们就能通关全球市场了么?还是说其实卷错了方向,一不小心把希望和底线都给丢了,还美其名曰自我革新?这可真得捋一捋,否则眼瞅着全球化的大潮一波波,不抓住正经路子,还不得被浪头拍在沙滩上?

其实“内卷”这词,火了几年,可真不是网络段子手的发明。追根溯源,你还得拜访1985年那本老外写的《中国华北小农经济变迁》英文书籍,那个遥远年代,黄宗智先生首次用上了“involution”——也就是咱们现在动不动就挂在嘴边的“内卷”。华北农村的种地模式,本质是一种资源延展到极限却不得丝毫增产的无解困境,明明大家都很拼命,可奶酪没变大,分蛋糕的速度却只增不减。换到商业市场,这种现象更像是一锅渐渐熬煮的麻辣烫——每家都往里面撒料,可吃到嘴里的就是一个味儿,并没啥大升级,甚至还腻歪。

中国汽车行业为何越“卷”越难突围,创新与底线才是全球化通关秘籍-有驾

现场说车圈吧,最近几年汽车市场像个疯了的健身房,谁都想成为最快冲刺的那位,但最后站赛道上的,更多是累成狗还没捞着分红的选手。汽车厂、经销商、供应商……全员争当卷王,表面看行业百花齐放,其实仔细瞅,谁也没有新鲜劲头,谁也没正儿八经提升产品核心价值,倒是门槛降了,事故隐患涨了,消费者反而更迷茫。你说这不是疯狂“斩自己的事业根基”吗?有人嚷嚷,没办法,生存压力太大。但生存归生存,总不能天天靠命运点赞吧?

有一种卷,专卷价格。你逢年过节一查,几乎所有品牌打价格战,动静比年夜饭还大。厂家喊着“降价让利”,结果配置一减再减,安全性能缩水,甚至底盘偷工减料,一套组合拳把车价压到地板价——乍看还挺有诚意。可你真入手后才发现,赔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谁还在意那几千块优惠?说白了,这种降价风暴,几乎是“拼命省成本、逼死服务”的烧钱游戏。短时间内你能抢用户关注,时间一拉长却把口碑玩坏了。老话说,买车看三分价七分服务,都让厂商卷没了,最后被市面自己的失信给困住,终归是一地鸡毛。

别人问,那企业有利润,怎么就不能多分一点给消费者,让大家都乐呵乐呵?理论上很美好,但大厂上的算账方式,你根本看不明白。有些品牌,广告砸钱和明星代言一套一套,可最后车子做出来“质感和价格完全不搭嘎”。消费者其实并不傻,买得多了自然发现,自己手里这个品牌是“花钱买信仰,实际给体验添堵”。产品升级、服务体验、售后保障——一切看似都在奔着高端走,实则只要有点风吹草动,更新速度慢得像乌龟。那些利润最大化的名义,早就变成了“省了你的幸福感、厚了我的钱包”,结果市场信心一夜之间瓦解,谁还买你的车呀?

还有一类卷,叫偷工减料。这种毕业于黑暗料理界的操作,在各种制造业里就像“顶级魔法”。有的企业,为省一吨铁、一尺线,能把整车的板材偷薄点,把小配件都换成廉价货。表面无痕,实际埋了大雷。有些小品牌,新车没用几天,底盘早就嘎吱作响,电子设备时不时闹罢工,油漆掉得比智能手机的外壳还快。你说一两块钱的成本,能抵上全行业的信任账户吗?绝不可能。其实这种“偷工减料”行为,在装修、食品、服装行业也是一样的套路。多年以后,没人记得哪家曾经“特卷”,大家只记得“谁让他们家房子漏水、谁让他家饼干有异味”。真是折腾自己的招牌,赔本赚吆喝。

再卷,还能卷到“恶意抹黑对手”。你以为只有娱乐圈才玩“互撕”,汽车圈同样能“卷死友商”。一些商家,照抄网络八卦招数,天天在论坛造谣、社交平台发小作文,用虚假故事下绊子。最离谱的是,有品牌居然买“水军”,花钱做舆论导向,对手一出新车就琢磨用“黑点”提前搞臭。消费者面对信息满天飞,“真假难辨”,最终只看个大热,再买回去发现被骗,心里又有苦说不出。所谓“赢了嘴皮子,输了未来品牌”,这场卷可不是省油的灯。

有人感叹,说企业不正向竞争了,是不是没得救了?其实人家根本理解偏了,内卷不是没得选择,只是多数人想靠捷径取胜,不想真刀实枪地投入资源。最难受的就是有好点子、肯扎实做事的团队,被卷得没了坐标,就像你明明更懂市场,但老板天天叨逼叨:别人都在砍价、你真要做质量?这一刻,你才明白,卷不完也熬不出头。时间一长,优胜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谁还敢创新?谁还想带团队冲击新技术、新标准?全部被无形的卷搅成一锅烂粥。

说卷到底,最损的其实还是误导消费者。有些品牌,广告做得跟卖神药似的,“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车子的体验,根本没宣传那么美。市场上“小白用户”越来越多,大家凭冲动买单,后来发现自己“被种草”的,其实就是一堆套路。尤其像保健品、化妆品行业那种夸大其词的宣传,汽车也学了个十成十。你想啊,一台车号称能“自动驾驶、超强节能、安全无敌”,结果买回去发现什么都不靠谱。消费者这么一被骗,对品牌根本不会再有信任感,就好像连续被失恋,谁还敢再来一次?

中国汽车行业为何越“卷”越难突围,创新与底线才是全球化通关秘籍-有驾

其实行业里的聪明人都明白,卷不是救赎,反倒可能是慢性自杀。真想成为全球化的排头兵,光靠降价和偷工减料,肯定走不远。车圈要活得久、走得远,终究要依赖好产品、好服务、好口碑,还有创新带来的“惊喜红利”。一句大实话,消费者其实是你衣食父母,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韭菜割完了就跑,只有真心靠近用户,把车子做到极致可靠、物美价廉,才算是正经打磨市场基本功。业内那些把利润挂在嘴边的“业绩守护神”,若是把信誉搞坏了,分分钟让整个行业陪葬,前面的价格战、配置战、广告战全是打水漂。

说到这里,中国汽车走向世界,不能靠卷,更不能靠蒙。眼下全球市场越来越透明开放,那些不讲武德的招数,一旦出海,分分钟被打回原形。你想和世界巨头掰手腕,不拼创新,不拼服务,只会拼短期效益,等着被淘汰就完事了。车圈的企业,应当修炼内功,行业规范、质量严控、服务体系,三管齐下,争做“国际范”而非“土豪快枪手”。光阴不负有心人,有时候慢一点,反倒才能积蓄爆发力,谁说慢就是输呢?

中国汽车行业为何越“卷”越难突围,创新与底线才是全球化通关秘籍-有驾

至于车圈每次出现卷的苗头,行业协会、消费者媒体都应该及时发声。监督机制建立好了,黑公关、虚假广告、偷工减料这些见不得阳光的手法,自然就消停了。作为吃瓜群众也好,资深车主也罢,千万不要轻易被表象蒙蔽,有时候“看得仔细点,选得理性点”,真比义愤填膺地吐槽更有意义。

最后放一句话,卷卷有理、创新无价。别等到“卷无可卷”,才惋惜白白损失了信任。你看,市场不是谁喊得响谁就赢,拼的还是谁能长久坚持底线。所有这些道理,汽车行业全都有体现。你不信,翻翻新闻,数数车圈那些被卷坏的案例,警钟已经敲响数遍了,还能等到下次吗?

留言区交给你们——说说你对汽车行业卷这事,是怎么看的?哪一招最让你无语?有没有啥点子值得行业借鉴?等你来分享。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