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咱们看着国产新能源车,那真是一天一个样,从比亚迪到理想、蔚来,新车出得又快又炫,技术听着也挺唬人。
可回过头来看看那些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合资品牌,比如通用、大众这些,总感觉他们在电动车这件事上,动作慢吞吞的,好像没跟上节奏。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是不是这些“老师傅”真的老了,玩不转高科技了?
还是说,他们手里藏着什么好东西,就是不舍得拿出来?
直到最近,上汽通用别克拿出了一台全新的插电混动GL8,一下子让很多人都闭了嘴,也让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大厂不是不会做,而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瞄准要害。
我们得先理解一下,为什么像通用这样的大公司,看起来会“慢半拍”。
这其实不是技术问题,更像是一个战略选择。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家大业大的巨头,就像一艘航空母舰,家底厚实,火力强大,但掉个头、转个向都得经过深思熟虑。
它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全球几十万员工的饭碗和上千亿的投资。
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技术路线五花八门,有搞纯电的,有搞混动的,还有搞增程的,到底哪条路是未来,谁也说不准。
这时候,如果航母贸然全速冲向一个方向,万一前面是冰山,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更稳妥的办法:先观察。
看着我们的国产新势力们,像一群充满活力的小快艇,在前面冲锋探路。
他们敢想敢干,尝试各种可能,有的冲出了一条新航道,有的不小心触了礁。
而通用这些“航母”,就在后面不远处,用雷达仔细扫描着,记录下每一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他们不是不想动,而是在等待一个市场方向最明确、技术路线最成熟的时机,然后集中所有资源,精准打击。
那么,在他们观察的这段时间里,市场上的先行者们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咱们就拿这几年特别火的增程式电动车来举个例子。
理想汽车靠着这种技术,主打一个“没有里程焦虑”,确实抓住了很多家庭用户的痛点,一下子就火了。
后来大家一看,这招好使啊,于是纷纷模仿,市面上一下子冒出来好多增程式汽车。
这些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电池越做越大,恨不得比特斯拉的纯电车电池还大,纯电续航动不动就标个两三百公里。
在宣传的时候,这听起来特别美好,好像又能当电车开,又能当油车开,完美无缺。
但真正开起来,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车子太重了。
你想想,它身上既背着一块几十度电的大电池,又揣着一套完整的发动机、油箱系统,活脱脱一个“大胖子”。
在城里开,电量足的时候还好,可因为车重,它的电耗其实比同级别的纯电车要高不少,用电成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
而一旦上了高速,电很快就用完了,这时候就得靠那个小排量的发动机一边发电,一边驱动这个两吨多重的大家伙,那感觉就像让一个小学生去背一个壮汉,能不累吗?
所以,这类车的“亏电油耗”往往高得惊人,一点也不省油,完全失去了混动车节能的初衷。
第二个更要命的问题,是亏电状态下的驾驶体验。
很多增程车在电池电量低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很尴尬的情况。
你一脚油门踩下去,想超车,结果车子“嗯……”一下,反应慢半拍,提速软绵绵的,甚至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这是因为在亏电时,光靠发动机发电的那点功率,已经不足以支撑激烈的驾驶了,而电池因为电量低,能瞬间提供的额外动力也有限。
发动机又不能直接把力气传到轮子上,中间隔着发电机和电动机,一来一回就有损耗和延迟。
这种动力响应的滞后,在高速上超车时,是会让人心里发慌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好了,现在轮到别克这位“老法师”登场了。
它带来的全新插混系统,就像一个批改作业的老师,把前面同学答卷里的错误,都给修正了过来。
它要解决的,就是上面说的那两个核心痛点:亏电油耗和亏电性能。
首先,它在发动机上下了狠功夫。
它没有随随便便找个发动机来当“发电机”,而是专门研发了一台1.5T的混动专用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的首要任务不是别的,就是以最高效率发电。
它的技术非常先进,能长时间保持在最省油的那个工作状态,就像一个精打细算的管家,用最少的汽油,发出最多的电能。
这样一来,就算车子在亏电状态下行驶,发动机介入工作,也能把油耗控制得非常低。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台两吨多重的GL8,亏电油耗才6.95升/百公里,这对于这么大一台MPV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直接就把“亏电油老虎”的帽子给摘掉了。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它用了一块“脾气”特别好的电池。
这块来自通用奥特能平台的高性能电池,它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容量有多么惊人,而在于它的放电能力极强。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普通增程车的电池,就像一个瓶口很细的矿泉水瓶,就算里面装满了水,你想一下子全倒出来也很费劲。
而别克的这块电池,就像一个大水桶,不管里面是满的还只剩个底,只要你需要,它能瞬间把所有的水都“哗”地一下泼出去。
这种强大的瞬间放电能力,确保了无论电池是满电还是亏电,只要你踩下油门,电机都能立刻得到充足的电力供应,爆发出最强的动力。
所以,别克敢自信地说,这台车在任何电量下,百公里加速成绩都是7.8秒,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增程车“电量一低就腿软”的老毛病,让驾驶者时时刻刻都充满信心。
所以说,合资品牌想把电动车做好,其实一点都不难。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过了那个光靠堆配置、讲故事就能卖车的草莽阶段了。
上半场,是我们的新势力们用大胆和创新,教会了市场什么是智能,什么是用户体验,也试出了各种技术路线的优缺点。
现在进入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得更稳、更久、体验更好。
这时候,像通用这样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和强大体系能力的老牌车企,带着他们经过千锤百炼的解决方案进场,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这背后,也离不开像泛亚技术中心这样扎根中国、了解中国消费者的研发团队。
正是因为有了我们中国品牌的奋起直追,才逼得这些国际巨头不得不拿出压箱底的真本事,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