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旮旯儿,是不是总给人感觉跟“前沿科技”、“弄潮全球”这些词儿有点儿拧巴?
可郑州航空港区那家子比亚迪超级工厂,愣是把这固有印象砸了个稀碎。
搁过去,说起河南,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是胡辣汤、嵩山,现在,必须得添上“电车”俩字儿。
而且,不是小打小闹,是那种分分钟就能攒出一台车的巨无霸。
你琢磨琢磨,一个内陆腹地,能把汽车这摊子事儿捣鼓到这地步,后头肯定有门道。
明面上看,是比亚迪牛气冲天,是河南速度给力。
可往深了刨,你会发现,这背后是咱们国家产业升级的猴急,也是地方父母官们想甩掉“靠资源吃饭”帽子的憋劲儿。
有人撇嘴,说这不就是个攒机厂嘛?
能有几分含金量?
这话扎耳朵,但也戳到了命门:硬核技术。
甭说,比亚迪郑州厂自动化是高,产出是快。
可咱也得认,不少要紧的零碎儿,像芯片、高精传感器,还得仰人鼻息。
咱不能光瞧见“河南造”的汽车卖到五湖四海,还得瞅见,肥肉兴许还是让老外啃走了。
当然喽,河南也在铆劲儿。
比亚迪跟郑大搞了个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寻思把电池回炉、智能驾驶这些尖端玩意儿留在窝里。
可技术攻关这事儿,赶鸭子上架不行,得给时间,更得砸钱、招人。
换个思路,比亚迪来了,的确给河南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呼啦一下子,解决了2万号人的饭碗问题,还带火了一帮零部件厂商跟着沾光。
原先河南的后生们,想找个薪水高的技术活儿,八成得奔北上广。
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把事儿办了。
仅凭这一个变化,就足够说明这事儿的靠谱劲儿。
再说说物流。
过去河南的短板是啥?
不靠海,不挨边,做买卖不方便。
可现在,仰仗郑州航空港、中欧班列,河南愣是把自己捯饬成了“内陆口岸”。
原材料24小时全球到货,整车72小时运到欧洲,物流费还省了三成。
这效率,没谁了!
话说回来,比亚迪的腾飞,也让其他车企有点儿坐不住。
毕竟,盘子就这么大,蛋糕让比亚迪切走一块,别人分的自然就少了。
有人嘀咕,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会不会压制创新?
会不会让河南的汽车产业太依赖比亚迪?
这嘀咕,不是瞎操心。
所以,河南要做的,不单单是引进比亚迪这种“链主”,更要孵化自己的汽车牌子,打造一个更热闹的产业生态。
只有这样,才能真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而不是仅仅当比亚迪的“代工车间”。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河南的崛起归功于“政策好”、“效率高”的时候,是否忽略了那些默默挥汗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大拿?
是他们用自己的巧手,把一辆辆汽车组装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河南奇迹”。
比亚迪郑州厂的云轨还在跑,一辆辆新能源车驶向远方。
这不仅仅是汽车,更是河南,这个曾经的农业大省,奋力追赶时代的步履,想要在全球产业链中搏出一个位置的雄心。
这份雄心,值得咱每个人竖起大拇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