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制造迎新突破!安徽这家企业专利技术解决行业痛点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作为核心部件的电池包,其安全性、轻量化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而电池包外壳的制造工艺,直接关系到电池组的防护性能和使用寿命。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一项新专利,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铝制外壳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解法”——安徽科蓝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高强度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铝制外壳压铸设备”(公开号CN120362443A),通过创新设计解决了传统压铸生产中的“开模卡死”难题,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开模卡死?这项专利给模具装上“智能助手”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铝壳的生产中,压铸工艺是关键环节。但传统压铸设备长期存在一个痛点:活动模具与固定模具在开模时容易因高温、压力不均等原因卡死,往往需要人工手动调整,不仅效率低,还可能因操作不当损坏模具,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科蓝特铝业的这项专利技术,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进行“精准打击”。设备核心由支撑底座、固定模具、活动模具三大基础部件构成,创新点在于加入了“开模辅助机构”和“缓冲机构”两大“王牌配置”。
具体来看,开模辅助机构就像给模具装了个“智能助手”——它包含往复伸缩机构和推拉板,当活动模具与固定模具出现卡死情况时,推拉板会先与活动模具分离,同时压缩第一限位弹簧。弹簧迅速产生回弹力,给活动模具一个“向外推”的作用力,就像给卡住的齿轮“松绑”;与此同时,设备内置的振动器启动,通过高频振动让卡死的模具“松动”,两者配合下,模具轻松分离,无需人工干预。
缓冲机构则像“安全气囊”,设置在活动模具与支撑底座之间,能有效吸收开模时的冲击力,避免模具因碰撞受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开模难题,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专注铝业12年,这家企业手握178项专利
公开信息显示,安徽科蓝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并非“新手玩家”。这家企业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安徽宣城,深耕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领域已有12年,注册资本达1.65亿人民币,是行业内的实力派企业。
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科蓝特铝业对研发的投入从不吝啬。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申请专利178项,涵盖铝合金材料、压铸工艺、设备改进等多个领域,同时还拥有30个商标信息和41个行政许可,技术储备相当雄厚。除了自主研发,企业还积极拓展产业链,对外投资了6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81次,业务布局覆盖原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全流程。
此次申请的电池包铝壳压铸设备专利,正是企业立足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重要布局。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对轻量化、高强度电池包外壳的需求激增,而铝合金凭借密度低、强度高、耐腐蚀等优势,成为电池包外壳的主流材料。科蓝特铝业的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自身生产难题,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制造工艺升级。
技术创新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再升级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外壳的防护性能、生产效率直接影响整车安全和成本。科蓝特铝业的这项专利技术,通过优化压铸设备结构,从生产环节入手解决了行业共性难题,体现了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技术担当。
可以预见,随着这项专利技术的落地应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铝壳的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成本有望降低,终惠及消费者。而对于科蓝特铝业而言,这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企业抢占新能源汽车材料市场的重要一步。未来,随着更多像这样的技术创新涌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更加完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注:本文信息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专利信息及企业公开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