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到比亚迪在德国卖3255辆新车的新闻,脑袋里就蹦出一个问题:这数字到底多牛?三年不到,德国市场爆发式增长22倍多,是偶然,还是有套路?
先说说我认识的一个德国修理厂李师傅。他跟我感叹,说比亚迪车子配件上挺讲究,不像某些品牌那样杂乱,所有零件大多能直接对上号,维修起来方便多了。比亚迪不是单打独斗,他还补刀,因为这几年它在供应链上死磕到底,跟供应商和上游厂商都是长期合伙人,不像某些品牌常年换供应商,零件型号变来变去,修车诊断特别麻烦。
从供应链角度解释吧,比亚迪像在做一锅浓汤,其他品牌可能还在煮清汤。每天大批量采购电池芯、电机,都跟供应商定死了价格和质量标准,稳定性更好;供应商也不用临时改零件设计,这减少出错率。研发流程看,我之前接触过比亚迪几个项目组,感觉他们管理稍微中式一点,决策很快,没有官僚主义那种拖拉,项目从设计到量产加速得厉害。这直接反应在市场上,比如德国这样对品质标准要求很高的地方,车好坏一车试,口碑传播特别快。
德国用户咋看?我身边宝马车主老王就说,买比亚迪有点性价比冲突,同级别宝马3系,比亚迪汉的续航和配置不错,价格却差太多。老王直言:我也想买个比亚迪,但后续保养和充电惯还是让我犹豫。这反映的不是车本身差距,而是渠道和心理惯性问题。比亚迪虽然硬件过硬,但德国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毕竟没宝马那么完善,用户信任度还没完全打开。这点我在笔记里翻了下,德国店面密度远不及德系传统品牌,便利性是个大坑。
这又引发我想到一个问题:比亚迪用什么方法攻坚渠道?毕竟,车是买下来了,但客户会不会跑?身边一销售朋友透露,比亚迪在德国通过线上预订+集中交车的方式降低了成本和人工,这种模式省了不少渠道维修和人员费用,就算每单利润没宝马高,量大了总归有赚头。具体数字不清楚,是他估算的。这操作挺聪明,免去了传统经销商的繁琐程序,据说还和当地车队合作建立了小规模的客户服务站,方便后续维护。
说句题外话,这让我想到国产车进国外市场跟人移民挺像的。你带着家乡味过去,得先让当地人认识,融入文化,再慢慢惯你的生活方式。比亚迪确实走快了,也可能会碰壁,毕竟德国市场对质量把控特别严,服务体系一旦出问题,负面口碑迅速传开。但现在数据看,比亚迪一波好戏刚开始,市场对国产车的接受度正在逼近临界点。
顺带一提,9月单月3255辆,估计是季节性销量高峰,也可能是年中车型升级期,这些因素加起来才能拉出这么漂亮的数字。不然按正常增速,没这么夸张。销售猛增,供应链会不会也紧张?我还记得去年跟供应链主管聊过,原材料涨价对像比亚迪这样大品牌影响相对小,风险大多压在中小车企身上。但谁知道未来车企们怎么运作,毕竟芯片和电池价格都不是铁钉钉的。
我一开始还说比亚迪的崛起是质量和渠道齐飞,其实不能完全这么说。比亚迪的海外拓展更像是内外兼修,优质研发和国产芯片电池的叠加,加上拿DF模型(Design for Manufacturing)原则压缩成本,才能让它们用极具性价比的产品俘获用户。你去对比这价位同级别的电动车,特斯拉Model 3、福特Mustang Mach-E、大众ID.4,都有自己的市场局限。比亚迪汉的续航和舒适度对标Model 3,但价格低了个一截,做用户心里价位落差的赌注。
分享一个小插曲——我前几天在朋友家试驾了比亚迪一台3月份新款DM,车内音响系统有时候有点卡顿,他开玩笑说:国产车至少娱乐方面还得优化优化。这点和技术精细度还有提升空间。或许,比亚迪的设备更像流水线里的工人,动作快且有效率,但招工和培训还没完全到位,这不论是德国还是其他欧洲市场都会被放大。
说到电池,我随口猜测(估算不准)比亚迪欧版的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锂成本低20%以上,这降低了车辆整体运营成本,也能让价格更具优势。但是欧盟对电池回收和环保政策严格,所以他们在欧建厂很可能还与当地企业合作构建闭环供应链,降本增效的也确保政策符合要求,别被大头刺痛。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个人更关心的是,这种雄心和速度,到底能不能持续?德国的新能源车市场虽然增速快,但竞争残酷,几个欧洲本土品牌和特斯拉每天盯着你看。比亚迪越跑越快,是否会让自己在管理和品质控制上出纰漏?
最后说件微妙的事情,我上次翻了翻A2高速公路边上充电站的相册,发现有好几辆比亚迪车蹲在那里充电,出现频率比我预期的多多了。是不是说明普通用户已经开始真正接受了国产品牌?还是仅限于某些年轻一代和新移民的圈子?这我也不好确定。
你觉得,比亚迪这种增势能否复制到法国、意大利这样的市场?还是说它更适合德国这类对性能和成本都很挑剔的地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