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蔚来还在为单季亏损60亿焦头烂额,理想突然放缓增程车型投入时,小鹏汽车却以一份毛利率突破15.6%的财报惊艳市场。何小鹏那句"四季度实现盈利"的宣言,是否意味着造车新势力终于要跨过生死线?这场持续八年的烧钱游戏,正在迎来最戏剧性的转折。
财报里的"三国杀"
最新数据显示,小鹏Q1营收同比暴涨141.5%至158亿元,毛利率较蔚来高出5.2个百分点,与理想汽车的20.6%差距也在缩小。更关键的是,其净亏损同比收窄51.5%,单台车亏损已从去年同期的2.3万元降至0.7万元。相比之下,蔚来单台车亏损仍高达4.8万元,理想虽已盈利但增速明显放缓。
盈利密码的三大变量
观察三家财报细节,会发现小鹏的逆袭存在必然性。首先是交付结构优化,G6/G9等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至68%;其次是研发费用率首次降至20%以下,远低于蔚来的39%;最重要的是供应链成本下降,电池采购价较去年降低17%,这恰好击中了蔚来的软肋——换电站带来的沉重资产负担。
理想汽车CFO李铁最近的预警值得玩味:"增程市场渗透率即将见顶"。当技术路线之争逐渐明朗,所有玩家都不得不面对终极命题:在年销30万辆的临界点上,谁能率先把规模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
生死时速下的行业变局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新势力车企正在经历"从讲故事到算账本"的转变。小鹏预计Q2交付量同比增2.4倍,这个数字背后是残酷的淘汰赛——据乘联会数据,今年已有7家新能源车企黯然退场。何小鹏所说的"自由现金流",或许将成为检验新势力成色的终极标尺。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预言"绝大多数电动车企将破产",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正在改写剧本。随着小鹏率先触碰盈利红线,行业或将进入"强者恒强"阶段。那些尚未跨过10万辆年销门槛的品牌,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当资本市场用12%的涨幅为小鹏投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逆袭,更是整个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蜕变。这场新能源竞赛的下半场,不再比谁的故事动听,而是看谁能把每一度电、每块钢板都变成利润。毕竟,活下来的车企才有资格定义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