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保时捷是汽车圈儿的“硬通货”,这话搁以前那真是掷地有声。
加价提车那阵仗,简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可瞅瞅现在?
卡宴这价格,像是坐了滑梯,哧溜一下降了二三十万,销量反倒支棱起来了。
这事儿,咂摸咂摸,挺有嚼头的。
往昔,驾着卡宴,那是妥妥的牌面担当,朋友圈里自带光环。
可今时不同往日,卡宴满街跑,稀罕劲儿一没,光靠那金字招牌,消费者又不傻愣愣地往里跳。
说白了,一百多万砸下去,图的就是个倍儿有面儿,可这面儿都成大路货了,那还不如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卡宴这番“跳水”,有人说是保时捷“纡尊降贵”,也有人说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逼着它不得不低头。
这话都没毛病。
奔驰、宝马、奥迪卷得飞起,电动车新贵们更是来势汹汹,保时捷再摆着谱儿,怕是真要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可单单是市场这潭水搅浑了吗?
依我看,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中国消费观的悄然嬗变。
过去,挥金如土买豪车,图个啥?
无非是炫耀,是满足那点虚荣心作祟。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拨云见日,回归理性,掂量掂量车辆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瞧瞧这卡宴,身板不算魁梧,后排空间也略显局促,智能配置更是慢了半拍。
跟同级竞品奔驰GLE一较短长,优势当真不甚了了。
要不是冲着那熠熠生辉的盾徽,恐怕不少人早就转投GLE的怀抱了。
当然,也有拥趸力挺,说卡宴的操控性卓尔不群,开起来仿佛驾驭着一匹脱缰的野马。
这话不假,毕竟骨子里流淌着保时捷的赛道基因。
但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会驱车卡宴去纵情山野?
大多数时候,还不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与车流蜗行牛步?
是以,卡宴的这波降价操作,与其说是保时捷的迫不得已,不如说是它向市场递出的橄榄枝。
它幡然醒悟,单靠那点祖传的光环,已经镇不住这届日渐成熟的消费者了。
然鹅,降价真能包治百病吗?
恐怕也未必。
卡宴的那些老生常谈的短板,比如捉襟见肘的空间、略逊一筹的智能化配置,依然客观存在。
如果保时捷只是简单粗暴地以降价博眼球,而不思进取,在产品力上精雕细琢,恐怕很难守住这来之不易的销量增长。
再者,降价这把双刃剑,也可能会折损品牌价值。
毕竟,那些曾掷百万巨资购入卡宴的车主,心里难免会泛起涟漪。
如果保时捷不能妥善安抚这些“老顾客”,降价换来的销量井喷,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单从四月那亮眼的销量数字来看,卡宴算是起死回生,暂时稳住了阵脚。
但未来走向如何,实难预料。
毕竟,当下的汽车市场,风云诡谲,变幻莫测。
与坊间流传的刻板印象相左,豪华车的买家们也在变得愈发精打细算。
当我们一味地将原因归咎于“消费降维”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日趋理性”这一重要变量?
毕竟,花更少的银子,淘到更称心如意的宝贝,何乐而不为呢?
卡宴的这出戏码,也给其他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敲响了警钟:想要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单凭着那点祖传的品牌溢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拿出真材实料,方能笑傲江湖。
没有卖不脱手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这话说得固然在理。
但更重要的是,没有永远高枕无忧的车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迭代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