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D9在2024年1-8月卖出了71,342辆,撑起了整个品牌销量的半壁江山,但同门的N7同期却只卖了8,083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难道腾势就只能靠一款MPV打天下吗?
去年腾势定下2025年销量超30万辆的目标,但2024年实际只交了12.6万辆的答卷,距离目标还差一大截。 更尴尬的是,新推出的Z9GT系列月销始终徘徊在3,000辆左右,而号称对标理想L9的N9和改款N8L,预售阶段也没掀起太大水花。 车型越出越多,销量却不见起色,这种“内卷式”上新真的有用吗?
翻看用户反馈,很多人吐槽腾势的纯电车型续航虚标严重。 一位东北车主在论坛发帖说,他的N7冬天实际续航只有标称的60%,跑长途不得不频繁充电。 这种问题在高端市场简直是硬伤,毕竟谁愿意花30多万买一辆“冬季限定版”电动车?
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低,导致车辆为了保续航不得不堆电池,车身重量轻松超过2.5吨。 对比同样尺寸的三元锂车型,腾势的纯电车普遍重了100-200公斤,过弯时笨拙感明显。 有媒体实测N8的百公里电耗比竞品高了15%,这还怎么谈操控体验?
腾势不是没试过技术突围,比如在Z9GT上用了“易三方平台”和三电机驱动,但普通消费者根本搞不懂“蟹行模式”到底能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反而理想L9的“奶爸车”标签、问界M9的鸿蒙座舱,一开口就能戳中用户痛点。 技术参数堆得再高,卖不出去也是白搭。
D9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抢占了新能源MPV的空白市场,但SUV领域早已杀成红海。 N7上市时对标Model Y,却既没有特斯拉的品牌光环,也没有蔚来的换电体系,最后只能靠降价求生。 最近N8L又把矛头指向问界M8,但消费者会为“像素级对标”买单吗?
品牌高端化最大的绊脚石,可能是比亚迪自身的“性价比”标签。 有调研显示,超过40%的消费者认为腾势只是“精装版比亚迪”,愿意为它支付30万以上溢价的人少之又少。 反观蔚来和理想,从一开始就通过用户社群和场景营销建立了情感连接。
渠道扩张也没能扭转局面。 腾势的直营店已经开到267家,覆盖117个城市,但服务体验参差不齐。 有车主抱怨售后响应慢,配件等待时间长,而新势力品牌早就实现了“一键上门服务”。 硬件铺得再广,软实力跟不上也是徒劳。
面对混动市场的爆发,腾势的反应慢了一拍。 2024年插混车型销量增速高达80%,但腾势至今没有在N7上推出混动版本。 奇瑞能在纯电平台上开发插混车型,比亚迪为什么做不到? 难道真要守着纯电这棵树上吊死?
N8L的尺寸争议更是典型的产品规划失误。 车长超过5.2米,在城市里停车转弯都成问题,而理想L8的尺寸明显更贴合家庭使用场景。 有经销商透露,很多意向客户看到实车后嫌太大,转而选择了更灵活的竞品。
电池技术路线之争更是老生常谈。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30万元以上纯电车中,三元锂电池占比超过70%,主要就是因为能量密度和低温性能优势。 腾势坚持磷酸铁锂,虽然成本低了,但高端用户真的在乎那几万块的差价吗?
营销层面也有硬伤。 腾势总喜欢强调“全球首搭”“行业首创”,但用户更关心实际体验。 比如云辇系统宣传得天花乱坠,实际驾驶中普通车主根本感受不到和普通悬架的明显区别。 反而理想把“彩电冰箱大沙发”做成了传播爆点,这才是高端市场的流量密码。
供应商体系可能也是瓶颈之一。 有业内人士透露,腾势的电池pack方案散热效率偏低,快充时容易触发保护机制,导致充电速度慢于竞品。 而宁德时代的三元锂包能在同等体积下提供更高能量密度,这些细节差距在高端市场会被无限放大。
产品迭代速度同样令人担忧。 N7上市一年半才迎来小改款,而理想L7在同期已经完成了两次大版本更新。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早已进入“月更”节奏,腾势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打法,等来的只能是市场份额被蚕食。
经销商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有华东地区的销售总监透露,N8的库存周期已经超过90天,远高于行业45天的健康线。 为了清库存不得不大幅降价,这又进一步伤害了品牌溢价能力,陷入恶性循环。
用户运营的短板同样明显。 腾势的官方微博还在发技术解析长图,转发量经常不过百,而理想创始人李想一条“家庭用户需求”的短动态就能收获上千互动。 高端品牌需要的是共鸣,而不是单向的技术灌输。
竞争环境还在持续恶化。 岚图梦想家2024年改款后月销突破5000辆,魏牌高山直接打出“比D9多10度电”的广告语。 腾势MPV的护城河正在被快速侵蚀,而SUV战线至今没有建起像样的防御工事。
财务数据也反映出隐忧。 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96亿元,但腾势品牌能分到多少资源存疑。 有分析师指出,比亚迪目前更倾向于将尖端技术优先给仰望品牌,腾势的定位逐渐滑向“中高端走量车”,这与其高端化初衷背道而驰。
产品配置策略也存在争议。 N8L全系标配云辇-A和易三方系统,起步价直接定在31.98万,而理想L8的空气悬架版本要35万以上。 看似性价比超高,但消费者反而怀疑“便宜没好货”,这种定价心理学在高端市场尤为致命。
供应链成本控制反而成了双刃剑。 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能降低零部件成本,但腾势因此难以采用更先进的三元锂电池方案。 有工程师透露,如果切换电池体系,整个生产线都要改造,沉没成本太高导致决策层犹豫不决。
市场趋势判断也出现偏差。 2024年大三排SUV市场增长47%,但腾势N8L的第三排空间实测数据落后于理想L9。 有媒体拍摄对比视频显示,N8L的第三排座椅高度不足,成年人乘坐时大腿支撑明显不够,这种细节差距在家庭用户眼里会被放大。
渠道管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部分城市出现直营店和授权经销商并存的混乱局面,同一车型的优惠幅度相差数万元。 有消费者比价后选择异地购车,导致本地经销商客源流失,这种内耗直接拖累整体销量。
技术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割裂越来越明显。 腾势在Z9GT上重点宣传的“双枪超充”功能,实际可用站点却寥寥无几。 而特斯拉的超充网络已经覆盖全国90%的高速服务区,这种基础设施差距不是靠技术参数能弥补的。
产品线过度扩张带来资源分散。 腾势目前同时运营D9、N7、N8、Z9GT、N9至少五个车系,但研发团队规模增长跟不上产品节奏。 有内部员工透露,工程师经常要同时支持多个项目,导致每个车型的优化深度不足。
品牌定位模糊更是核心痛点。 仰望专注百万级豪华,方程豹主打个性化,腾势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有市场调研显示,超过30%的潜在客户无法清晰描述腾势的品牌调性,而理想“创造移动的家”这句话连小学生都能复述。
市场竞争维度已经升级。 问界M9通过华为渠道快速触达商务人群,极氪009靠猎装设计吸引年轻家庭,腾势却还在用“豪华配置清单”打天下。 当对手开始玩细分场景切割时,通用型产品策略越来越吃力。
用户需求变化速度远超预期。 2024年新能源车主对智能驾驶的关注度同比提升50%,但腾势N7的辅助驾驶能力还停留在L2级别。 小鹏G9已经实现城市NGP,蔚来ET7开通了领航辅助,这些才是高端市场的门票。
渠道服务标准不统一引发口碑危机。 有车主在社交媒体爆料,北京某直营店提供免费代步车,而二线城市门店却要收取服务费。 这种地域差异直接导致用户满意度两极分化,负面评价在圈层传播中不断放大产品缺陷。
供应链韧性不足的风险逐渐显现。 2024年三季度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时,腾势的电池成本控制优势反而变成劣势,磷酸铁锂价格敏感度更高,导致整车利润空间被压缩。 而采用三元锂的竞品因为技术成熟度更高,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强。
产品更新机制缺乏灵活性。 理想通过OTA每月推送新功能,腾势的车机系统大版本更新间隔却超过半年。 有N7车主抱怨导航地图数据落后,搜索新开商场经常定位失败,这种体验落差在日常使用中不断消耗品牌好感。
市场教育成本持续高企。 腾势需要向消费者解释“云辇”“易三方”等复杂技术概念,而理想直接用“魔毯悬架”这种形象化命名降低理解门槛。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技术术语的传播效率天然处于劣势。
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越来越频繁。 特斯拉Model Y再次降价至25万区间,直接挤压N7的生存空间;蔚来推出子品牌乐道瞄准家庭市场,更是对腾势的精准截胡。 当巨头们开始打价格战和细分战,定位模糊的品牌最容易受伤。
用户决策链条的断裂点清晰可见。 某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腾势潜客在试驾后流失率高达40%,主要抱怨点集中在“驾驶质感不如预期”和“智能功能落后”。 而最终成交客户中,超过60%是看中D9的商务属性,而非品牌忠诚。
行业标准提升带来被动压力。 2024年新版C-NCAP碰撞测试增加侧柱碰项目,腾势N7的成绩落后于同级竞品。 有安全工程师分析,车身过重导致碰撞动能增大,而电池包结构优化不足是主因,这种技术短板会直接转化为安全焦虑。
产品定义权争夺日趋激烈。 新势力品牌普遍采用用户共创模式,理想L9的冰箱尺寸就是根据社群投票调整的。 而腾势的配置组合仍然由工程师主导,N8L全系标配复杂底盘系统反而推高了入门门槛,错过价格敏感型客户。
市场边界模糊化带来新挑战。 问界M7凭借增程方案通吃家庭和商务场景,极氪001用猎装造型吸引个性化用户,腾势却还在坚持“MPV+SUV”的传统品类划分。 当消费者不再按车型分类选车,功能导向的产品策略显得僵化。
技术路线依赖路径越陷越深。 比亚迪全球磷酸铁锂市场份额超过50%,但高端领域三元锂仍是主流。 有电池专家指出,切换技术路线需要重建供应链体系,且可能影响现有车型的生产,这种结构性矛盾短期无解。
品牌价值沉淀需要时间积累。 奔驰退出合资后,腾势失去了最直观的豪华背书。 而蔚来靠用户庆典、理想靠家庭日活动持续强化情感认同,腾势的“技术豪华”叙事需要更具体验感的载体。
竞争态势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对抗。 2024年头部新势力普遍实现研发-制造-销售闭环,而腾势仍依赖比亚迪的共享平台。 有行业观察者指出,当对手用定制化体系打组合拳时,通用化平台的效率优势反而变成创新枷锁。
用户期待管理面临现实落差。 腾势宣传Z9GT的“赛道级操控”,但车主实际反馈城市代步中底盘过硬,舒适性不如预期。 这种性能取向与日常使用的错位,反映出产品定义与真实场景的脱节。
市场容错空间正在急剧收缩。 2024年新能源车市价格战频发,平均成交价下降5%,但腾势的制造成本受电池重量影响降幅有限。 有财务分析师测算,N7的单车利润比竞品低约8%,这种差距在存量竞争中是致命的。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暴露短板。 D9上市两年未有大改款,而竞品岚图梦想家每年推出年度款保持新鲜感。 有经销商反映,现款D9的内饰设计已经开始显老,对年轻消费者吸引力持续下降。
技术红利释放节奏跟不上市场变化。 腾力押注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排到2026年,而当下高端市场对续航和快充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有电池供应商透露,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这种代差不是靠营销能弥补的。
用户决策影响因素更加多元。 2024年购车者对品牌ESG表现的关注度提升30%,但腾势在碳中和方面的声量远低于蔚来。 有调研显示,高知人群更倾向选择有社会价值主张的品牌,这种软实力差距需要长期投入。
行业监管收紧带来新约束。 2024年工信部加强对电动车能耗管理,腾势部分车型因整备质量过高面临评级压力。 有法规专家指出,未来碳积分交易可能增加重车型的成本,这种政策风险需要前瞻性布局。
竞争格局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 新势力用数据驱动迭代,特斯拉靠算法优化生产效率,腾势却还在用传统车厂的试错模式。 有数字化顾问指出,当行业开始拼用户洞察和响应速度时,组织能力比产品能力更重要。
真实用户场景的复杂性远超实验室参数。 腾势宣传N8L的“爆胎安全控制”,但车主更关心雨天湿滑路面的稳定性。 有汽车媒体在对比测试中发现,N8L的ESP介入时机晚于德系竞品,这种动态性能差异需要更细致的调校。
市场教育方式需要范式革新。 腾势的技术发布会还在用工程术语讲解底盘结构,而极氪用虚拟试驾游戏让用户直观感受操控差异。 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沉浸式体验比参数对比更有说服力。
产业链协同效率成为关键变量。 比亚迪自研芯片保障了供应链安全,但制程工艺落后于Mobileye等专业厂商。 有智能驾驶工程师透露,腾势车型的算力平台升级周期长,导致智能功能迭代速度落后新势力一代以上。
用户忠诚度培育机制缺失。 理想车主推荐购车比例超过30%,而腾势尚未建立有效的口碑传播体系。 有用户运营专家分析,缺乏场景化社群活动和专属服务权益,导致车主自发传播动力不足。
行业价值分配规则正在重构。 2024年后市场服务贡献车企利润比例升至25%,但腾势的售后业务仍以基础维保为主。 有连锁维修机构指出,腾势的电池诊断工具未向第三方开放,这种封闭体系可能限制二手车流通价值。
竞争焦点从产品功能转向生态体验。 华为鸿蒙座舱能实现手机-车机无缝流转,蔚来换电网点覆盖高速干线,腾势的“技术孤岛”难以形成网络效应。 当智能汽车变成生态入口,单点技术优势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
真实道路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挑战技术极限。 腾势宣传的“蟹行模式”在狭窄车位展示时惊艳,但用户实测发现柏油路面的摩擦系数不足时容易触发保护限制。 这种理想场景与现实条件的落差,需要更充分的适应性测试。
市场分层趋势要求精准打击。 30万以上市场出现“实用豪华”和“身份象征”的分化,腾势试图通吃两端却两头不靠。 有消费行为研究者指出,D9的商务用户与N7的年轻家庭用户几乎无交集,品牌资源分散导致投放效率低下。
行业知识折旧速度加快。 2023年还领先的刀片电池技术,2024年就被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反超。 有技术追踪机构统计,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年均提升约15%,腾势的研发节奏需要匹配这种迭代速度。
用户决策心理出现代际变迁。 95后购车者把“社交货币”价值权重提高至40%,而腾势的官方传播仍集中在功能卖点。 有营销顾问建议,需要像蔚来那样打造车主专属的圈层文化,而非仅靠产品力硬推广。
竞争维度从硬件参数扩展到软件生态。 特斯拉靠游戏平台吸引家庭用户,小鹏用AI代驾解决复杂路况,腾势的车机应用商店却还停留在基础工具类应用。 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生态丰富度决定用户粘性。
真实使用场景的数据反馈驱动优化闭环。 理想通过车主行驶数据优化增程器工作逻辑,而腾势的数据采集重点仍在电池安全监控。 有软件工程师指出,缺乏场景化数据分析能力,导致功能迭代缺乏针对性。
产业分工深化带来专业化挑战。 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在成本控制上有优势,但高端市场需要更专业的细分领域合作伙伴。 有供应链专家举例,奔驰与Lumin合作激光雷达,奥迪与索尼开发传感系统,这种开放协作更能加速技术创新。
用户价值感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2024年购车者把“时间节约”列为重要考量因素,腾势的慢充速度成为痛点。 有用户体验设计师指出,需要像手机快充那样提供“碎片化补能”方案,而非单纯追求总续航数字。
行业标准普适化削弱技术独特性。 C-NCAP2024版新增对侧碰电池安全的要求,所有车企都要达标,腾势的“刀片电池安全”优势不再突出。 有法规专家预测,未来合规性将成为门槛而非卖点。
市场竞争从显性参数比拼转向隐性体验竞争。 问界M9的零重力座椅实际乘坐感受比参数表更打动用户,理想L9的任务大师功能让全家出行规划变得轻松。 腾势需要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便利,而非停留在实验室数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