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王者之争,雅迪爱玛仅排第二,小牛极核靠边站

现在咱们走在马路上,放眼望去,最多的交通工具可能就是电动两轮车了。

它方便、省钱,简直是咱们老百姓日常出行的好帮手。

不过,不知道您发现没有,最近几年,大家买电动车聊的话题好像变了。

以前我们买车,最关心的就是电池能跑多远,车子结不结实,价格便不便宜。

智能车王者之争,雅迪爱玛仅排第二,小牛极核靠边站-有驾

可现在,特别是年轻人去买车,问的都是“这车智能吗?”“能不能用手机开车锁?”“有没有导航和防盗定位?”。

一下子,电动车这个行业就刮起了一股“智能化”的大风,好像谁不带点智能功能,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这股风潮一来,各大品牌都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争着抢着要当这个“智能车”领域的头一名。

咱们普通消费者有时候也看得眼花缭乱,到底谁家的技术最牛?

谁才是真正的智能第一品牌?

很多人下意识里可能会觉得,那肯定是小牛啊,它最早就是靠智能出名的。

或者,应该是雅迪、爱玛吧,毕竟是行业里卖得最好的两个老大哥,家大业大。

但最近一份行业研究报告给出的答案,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报告里说,在这场智能车的竞赛里,曾经的先锋小牛和新晋高手极核,其实已经有些跟不上队伍了。

而雅迪和爱玛这两位巨人,也只能算得上是第二梯队。

真正拔得头筹,站上第一梯队C位的,反而是大家印象里做平衡车起家的九号。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智能车王者之争,雅迪爱玛仅排第二,小牛极核靠边站-有驾

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先说说小牛,很多人对智能电动车的初印象就是从它开始的。

当年小牛一出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设计新潮,还能连手机App,在当时一片“买菜车”风格的电动车市场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按理说,它起步这么早,又有先发优势,应该能稳坐智能第一的宝座。

可为什么现在却被挤出了第一梯队呢?

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技术上“起了个大早,却没挖得够深”。

小牛早期的智能,主要还是停留在App连接、车辆定位这些比较基础的功能上。

这就好比是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有个好看的主题,能装几个软件,大家就觉得很厉害了。

但是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当别的品牌开始研究更核心、更关乎安全的技术,比如“牵引力控制系统(TCS)”,这个功能可以在路面湿滑时防止车轮打滑,大大提高安全性,小牛的主力产品还在大力宣传它基础的双通道ABS防抱死系统。

这就说明,它在核心技术上没有形成足够坚固的“护城河”,当对手们都学会了它的基础招式,并且还练出了独门绝技时,它的优势自然就不明显了。

第二个原因更关键,就是“分心”了。

智能车王者之争,雅迪爱玛仅排第二,小牛极核靠边站-有驾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想多方面发展,这很正常。

但小牛在2021年宣布要把战略重心挪到新能源汽车上,这就有点问题了。

就好比一个顶尖的厨师,正琢磨怎么把一道招牌菜做到极致,突然又跑去研究怎么开连锁餐厅。

精力和核心资源被分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老本行的研发投入跟不上了。

从数据上看,2023年上半年,在整个行业都在拼命增加研发投入的时候,小牛的研发费用反而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超过11%,成了行业里唯一一个在研发上“踩刹车”的企业。

在智能技术一天一个样的今天,减少研发,无异于自废武功。

再来看看极核这个品牌。

作为摩托车大厂春风的子品牌,极核的产品确实很棒,动力、操控、科技感都做得不错。

但是它也有两个很现实的短板,让它暂时没法成为大众市场的第一。

首先是它的产品定位太“专”了,主要做的是电动摩托车。

这种车性能是好,但它需要用户有摩托车驾照,而且在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都面临着限行、禁行的问题,一下子就把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拒之门外了,市场面太窄。

其次是它的销售网络铺得不够广。

智能车王者之争,雅迪爱玛仅排第二,小牛极核靠边站-有驾

一个品牌想要火遍全国,不能只靠网上的宣传,还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车、摸到车、试到车。

极核在全国的门店数量目前只有几百家,这个规模和那些动辄上万家门店的品牌比起来,渗透能力还是差得太远。

说完了小牛和极核,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雅迪和爱玛这两位行业巨头。

要说实力,那真是没得说。

从研发投入来看,2024年雅迪花了11.47亿,爱玛花了6.59亿,这可都是真金白银。

从销售网络来看,雅迪在全国有4.2万家店,爱玛有3.8万家,几乎开遍了中国的每一个县城和乡镇。

有钱、有人、有店,按理说,在智能车这个新赛道上,它们就算不是领头羊,也应该是第一方阵的核心力量。

可为什么报告里却说它们只是第二梯队呢?

这其实是“大”带来的一种“甜蜜的负担”。

首先,雅迪和爱玛的成功,是建立在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的。

它们的产品线必须非常全,从一两千块钱给老人代步的简易款,到三四千块钱年轻人上下班用的主流款,再到更高端的车型,什么都得有。

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战略是“做全”,而不是“做专”。

智能车王者之争,雅迪爱玛仅排第二,小牛极核靠边站-有驾

智能化,只是它们庞大产品帝国里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

这就好比一个什么项目都会一点的十项全能运动员,虽然综合实力很强,但如果让他和专门练短跑的飞人去比百米冲刺,那肯定会吃亏。

其次,就是它们的研发投入虽然高,但不够“聚焦”。

那十几亿的研发费用,听起来很多,但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超过七成的钱,都花在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些传统核心部件的升级上,目的是让车子跑得更远、动力更强、更耐用。

这当然很重要,但真正投入到智能化软件、算法、人机交互系统研发上的钱,占比其实并不高。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它们推出的智能车,很多时候感觉更像是在一辆传统好车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智能模块,而不是从设计之初就按照智能产品的逻辑去打造。

所以,它们虽然也有智能车,但缺少那种能让人一用就觉得“哇,这才是真正的智能”的颠覆性技术和体验。

那么,绕了一圈,到底是谁坐上了智能车头把交椅呢?

答案就是九号。

九号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换道超车”。

它之所以能成为第一,根本原因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传统的自行车厂或摩托车厂,而是以一个科技公司的思路来造车。

它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

智能车王者之争,雅迪爱玛仅排第二,小牛极核靠边站-有驾

第一,它非常精准地切入了高端市场。

九号很明白,真正愿意为“智能”这个词买单的,主要是对生活品质有要求、对新科技有追求的年轻消费者,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所以,九号没有去和雅迪、爱玛在两三千元的市场里拼价格,而是主攻4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

在这个价位段,九号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可以说,它几乎定义了什么是高端智能电动车。

第二,它的研发投入非常专注。

虽然九号2024年8.26亿的研发总费用比雅迪要少,但关键是钱花得非常集中。

它有超过七成的研发资源,都用在了智能电动两轮车的相关技术上。

这意味着在智能算法、骑行姿态感应、人车交互这些核心智能技术的研发上,它投入的兵力是绝对优势的。

这就形成了它自己的技术壁垒,让用户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九号的车就是更“聪明”,更好用。

第三,它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销售模式。

九号没有传统品牌那种层层分销的沉重包袱,它采用了“线上内容种草+线下门店体验”的模式。

先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把产品的酷炫功能和优秀设计展示给年轻人看,吸引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引导他们去遍布全国的7600多家(并且还在快速增加)装修现代、体验感很好的实体店去亲身试驾和购买。

这种模式扩张速度快,效率高,也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所以它的销量增长非常迅猛。

总的来说,智能电动车的这场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比拼续航和价格的“体力活”,而是考验技术深度、战略眼光和用户体验的“脑力活”。

九号的胜出,正是因为它用科技公司的打法,从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到市场销售,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新,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智能生态优势,让其他还在用传统思路做智能车的品牌,暂时只能跟在后面追赶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