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歌猛进的大众汽车,如今竟跌落到如此境地:五年来首次出现亏损,净亏损高达10.72亿欧元,让人目瞪口呆。这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车制造巨头啊!它曾经的风光无限,昔日的利润「印钞机」,怎么在短短几年之内陷入了连连挣扎的困境呢?而放眼未来,大众还能否重现辉煌?或者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成为一个挣扎求生的企业?人们不禁要问,这次的电动化转型真的会是大众的救赎吗,还是沦为另一场豪赌?
有人说大众的亏损是天灾,有人说是人祸。天灾是什么?美国汽车关税压得喘不过气,全球经济不景气让市场低迷。人祸又是什么?内部电动化转型烧钱如烧纸,低利润的电动车越卖越多,曾经的「利润奶牛」保时捷也因战略调整陷入泥潭。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交付量居然还增长了百分之一——卖得更多亏得越多,这不禁让人怀疑,大众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是电动车的发展方向错了?还是高层的刀没磨利?另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如此外患内忧,大众能否走出泥潭?
数据让人大吃一惊。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虽增长了2.3%,但净亏损却高达10.72亿欧元,同比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心疼。甚至从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和净利润状况也不容乐观。外部因素的确是一个大头,比如美国加征的汽车关税,一下子就让大众背上了50亿欧元的压力。而全球经济整体不景气,无疑进一步挤压了市场增长空间。
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大众内部的问题同样严峻。电动化转型这件事耗资巨大,低利润电动车正在蚕食原本的整体利润率。更让人担忧的是保时捷,这家曾经是大众的「印钞机」的子公司,如今却也陷入亏损,其原因就在于电动化战略的调整引发了内部震荡,甚至到了裁员和取消业务的程度。因此,又有27亿欧元的额外开支押了上去。曾经的辉煌仿佛成了镜花水月。
不过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大众的电动车好像还挺火。比如你打开社交媒体,会发现很多年轻人讨论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评价也不差。但问题就在这里:车是好车,但成本太高,盈利能力太低。这就好比开了个蒸馒头的铺子,大家都抢着买你的馒头,但你发现每卖一个馒头就赔钱,那还能怎么赚钱?
数据很刺眼,但看上去大众似乎也没坐以待毙。一份削减成本100亿欧元的计划摆上了桌子,然而细节内容却语焉不详。目标倒是有了,2024年全年营业利润率预计只有区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还不如国内一辆电动车小巨头的利润率高。更别提营收目标,定得低调得让人心痛。
从表面上大众正在采取措施,但这些举措就像是在漏水的船上勉强补救,能否真正见效还未知。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其实早已暗流涌动。保时捷的深度亏损已经让人糟心,而大众能否真正从电动化转型中找到突破口?这个疑问始终悬着。不少业内分析人士开始唱衰这个汽车巨头,甚至认为大众正在重蹈诺基亚的覆辙——老大哥类型企业自得其乐,沉醉于过往的光环,却忽略了市场变革的真正方向。
还有些更悲观的看法:如今摆在大众面前的选择其实不多,要么持续赔钱转型,要么干脆停下脚步,重新设计战略方向。但不管是哪种选择,都会面临无尽的成本和时间压力。对于股东来说,这个局难熬。
就在大家都觉得大众会深陷泥潭时,一个新的真相突然浮出水面——这份财报里还藏着一个关键点:大众的交付量其实有所增长,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一。这看似不起眼的数字背后,反而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问题不在于车卖不出去,而在于卖车的方式是否出了问题。这就像你明明种了更多稻子,但收成却差了一大截,或许根本原因是你省了些肥料成本,却耗损了整体质量。
大众和保时捷的战略僵局也在进一步凸显。大众砍预算、压成本的举措暂时缓解了部分亏损,可核心盈利能力的下滑才是问题的根本。对于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来说,难题的激化无疑让谁都感到揪心。
而更大的悬念再次出现:大众管理层的经营思路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很多人质疑,大众高层是否真正愿意革命性的调整,还是仅仅在用一些表面手段应付危机?外部压力固然不能忽视,但一个企业长久跌跤,内部管理问题才是幕后「元凶」。
关于大众的未来,分析人士的分歧越来越大。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背负沉重负担会让这个曾经的巨头变得行动迟缓而笨重。
有人认为,电动化转型是大众唯一的选择,但也有人指出,这条路太烧钱,特别是在与特斯拉等纯电车企的竞争中,要短时间内做到「追赶并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大众的步子迈得太猛。比如保时捷的问题:它如果加速调整战略路线,反而可能更深陷泥淖。这种两难困局,让大众的转型充满了不确定性。
就像一场饱和竞争战,曾经的老大哥如今却没有找到自己的独特棋局。是依靠现有技术慢慢优化成本,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还是勇敢迈向未知,全力攻占电动车市场?矛盾和分歧正让大众内部越来越焦躁。
面上看事态似乎有所缓解,但背后危机更显得尖锐。就连市场也在悄悄起变化——大众现在还有多少消费者认可它?曾经的品牌效应,难道真的会消散吗?更重要的是,在大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个巨头到底能否守住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微妙一点距离?
说真的,大众的财报虽然这么难但「这是电动化转型的必然代价」这类说法确实让人心生质疑。既然早知道电动车盈利困难,那么高层为什么没有更谨慎一点地调整战略呢?例如保时捷的问题就是典型的「战略好高骛远」。而那些「只要撑过去就好了」的乐观预测,听起来更像是某种自我安慰罢了。
过去,大众靠着燃油车赚得钵满盆满,但现在的电动化赛道却说明了一点:技术、生存能力、市场信任,再也不能单靠光环过日子。大众究竟是靠着老品牌的余晖继续乐观,还是找到新的突破窗口?未来的答案或许会更加扑朔迷离。
大众曾经是全球头部品牌,现在却陷入亏损泥潭,是不是太过于依赖「传统模式」了?另外,高调推进电动化战略,到底是智慧之举还是冲动决策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您认为大众还能否重回巅峰状态?亦或者,这只是一个汽车巨头无力追赶时代的悲哀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