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隔音实测,对比燃油车,结果出人意料

现在咱们老百姓买车,看的东西是越来越细了。

以前大家伙儿凑在一起,聊的无非是这车发动机是多大排量的,零百加速快不快,省不省油。

但现在,一个新词儿悄悄成了很多人选车的重要标准,那就是“安静”。

新能源车隔音实测,对比燃油车,结果出人意料-有驾

谁不希望辛辛苦苦上一天班,回家路上能有个清静点儿的私人空间呢?

可巧了,就在大家越来越在乎这事儿的时候,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正好在这方面摆开了擂台,一个主打“无声胜有声”,一个强调“声浪即激情”。

那么,这车里的噪音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两种车在隔音这件事上,究竟谁下的功夫更深,谁的效果又更好呢?

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好好聊聊。

首先说说咱们最熟悉的燃油车。

它的嗓门大,这事儿基本上是娘胎里带出来的。

您想啊,发动机那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靠在气缸里头不断地点火爆炸,推着活塞来回跑,才能让车动起来。

这过程,又是金属摩擦,又是气体进出,跟个小型机械加工厂似的,能不响吗?

尤其是一脚油门踩下去,发动机转速“嗷”地一下上去了,那声音立马就灌满了整个车厢,感觉座椅都在跟着微微发颤。

对于喜欢开车的人来说,这叫“声浪”,是驾驶乐趣的一部分,听着提神。

可对于大多数只是想安安稳稳从A点到B点的乘客,或者车里有老人孩子的时候,这种持续的轰鸣和震动,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噪音污染,让人头昏脑涨。

所以,燃油车厂家在隔音上,主要干的是“围追堵截”的活儿。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噪音源头,也就是发动机舱的防火墙上,铺上厚厚的隔音棉,像盖了层厚被子,先把最大的噪音源给捂住一部分。

然后,在车门板、轮拱、底盘这些地方,也得贴上止振板和吸音棉。

止振板是为了减少钢板的共振,吸音棉是吸收传进来的噪音。

新能源车隔音实测,对比燃油车,结果出人意料-有驾

这套操作下来,就像给房子装修,又是砌墙又是加隔音层,目的就是把外面的吵闹挡在外面。

但是,这种方法有它的极限。

发动机运转带来的那种低频共振,是很难完全隔绝的,它能穿透很多材料,直接传递到你的身体上,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开长途会觉得特别累,不光是精神上,身体也累。

接着咱们再看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

它一出场,就把燃油车最大的噪音源——发动机,给直接拿掉了。

电动机工作靠的是电磁原理,没有爆炸,没有复杂的活塞连杆,就是安安静-静地旋转。

这就好比把一个摇滚乐队的主唱给请下去了,舞台瞬间就清静了。

您启动一台电动车,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只有仪表盘亮起来告诉你“可以走了”,这种体验对于从燃油车换过来的人来说,一开始甚至会有点不习惯,总觉得车没打着火。

在市区里开,速度不快的时候,电动车的安静程度可以说是碾压性的。

有测试数据显示,在时速60公里以下,同级别的电动车内部噪音普遍要比燃油车低上5到10分贝。

您可别小看这几分贝,在声学上,这代表着噪音能量的大幅降低,体感上的差别非常明显。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正是因为电动车太安静了,就像一间特别隔音的屋子,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清清楚楚。

以前被发动机轰鸣声掩盖住的其他噪音,现在全都“浮出水面”了,成了主角。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风噪和胎噪。

当车速超过每小时80公里,特别是上了高速跑到120公里的时候,风声就成了车里最主要的噪音。

空气高速撞击车身、后视镜、门缝,会产生“呼呼”的啸叫声。

新能源车隔音实测,对比燃油车,结果出人意料-有驾

同时,轮胎在路面上高速滚动,那种“沙沙”的摩擦声和经过不同路面时的“嗡嗡”声,也变得格外刺耳。

这就给汽车工程师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也更高级的课题。

给电动车做隔音,不能再像燃油车那样光堵着发动机就行了,它变成了一项需要从头到脚、全面优化的系统工程。

首先,车身外形的设计就得下功夫,比如现在很多电动车都用隐藏式门把手、低风阻轮毂,就是为了让空气能更顺滑地流过车身,减少风噪的产生。

其次,材料上更讲究了,像双层夹胶隔音玻璃,以前基本是百万级豪车的配置,现在在很多二三十万的国产电动车上都成了标配。

这玻璃中间夹着一层特殊的隔音膜,能有效地阻挡高频的风噪。

车门上的密封条,也从一层加到两层甚至三层,把车厢密封得严严实实。

更值得一提的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这场“静音竞赛”里,可以说是卷出了新高度,也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

他们不光是在隔音材料上堆料舍得,更是在一些主动降噪技术上玩得风生水起。

比如主动降噪(ANC)功能,它的原理就跟我们用的降噪耳机差不多,通过车里的麦克风收集噪音,然后用车载音响发出一种反向的声波去抵消它。

这就不是被动地“堵”,而是主动地“消除”,技术含量高多了。

像理想、蔚来、极氪这些国产品牌,在宣传自己产品的时候,都会把NVH(也就是噪音、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缩写)作为一个核心卖点来强调。

他们是真金白银地投入研发,打造出来的静谧性,在很多实际测试中,甚至超过了一些价格更贵的传统德系、日系豪华品牌。

这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我们中国车企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个移动的、宁静的私人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

所以说,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在隔音上的这场比拼,已经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坏的问题。

燃油车的噪音是其机械天性的一部分,虽然能抑制,但难以根除,它代表了一种传统的、充满力量感的驾驶文化。

而新能源车则凭借其电驱的先天优势,将车辆的安静舒适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但同时也对整车的综合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我们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安静、更舒适的车,这其中,中国品牌的努力和进步功不可没。

它们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告诉世界,造车不只是造一个移动的机器,更是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