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赢了!韩媒:不计中国市场,韩国汽车电池产品占有率大幅上升

当韩国知名电池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统计数据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引发行业热议:韩国企业若排除中国市场,全球市场占有率可达40.3%,但包含中国市场后则骤降至18.7%。

这种统计学上的"魔法",恰似印度宣称"排除中国即电动车第一"的叙事策略,暴露出部分国家在产业竞争中的特殊心态。

又赢了!韩媒:不计中国市场,韩国汽车电池产品占有率大幅上升-有驾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机量894.4GWh,中国企业以宁德时代37.9%、比亚迪17.2%的市占率形成绝对优势,六家中国厂商合计占比67.1%,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而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合计份额从2023年的23.1%降至18.5%,这种断崖式下跌背后是欧美市场需求萎缩与中国供应链崛起的双重夹击。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动力电池在海外市场同样表现强劲,宁德时代海外市占率达26.4%,首次超越韩国企业成为海外市场最大供应商。

这种"排除法"统计的荒诞性在于,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销量1286.6万辆占全球73%),更是动力电池产业的核心枢纽。全球55.6%的锂电池产能集中在中国,从锂矿加工到正极材料,中国掌控着80%的关键环节。韩国电池企业虽然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庇护下建设北美工厂,但其正极材料、电解液等核心原料仍高度依赖中国进口,这种供应链的脆弱性在2024年锂价波动中暴露无遗。

又赢了!韩媒:不计中国市场,韩国汽车电池产品占有率大幅上升-有驾

技术创新层面,中国企业已形成代际优势。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55Wh/kg,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试验树立安全标杆,而韩国企业引以为傲的三元锂电池正被磷酸铁锂(LFP)技术挤压市场空间。更具颠覆性的是,中国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已布局1.3万项专利,而韩国三星SDI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要比美国QuantumScape晚两年,这种技术代差正在重塑产业格局。

市场扩张策略的差异更加剧了此消彼长。当韩国电池企业过度依赖特斯拉、大众等单一客户时,宁德时代已与全球30家主流车企建立合作,甚至在匈牙利、印尼建设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比亚迪则通过"电池+整车"的垂直整合模式,在泰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建立本地化供应链,这种立体化布局使得中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又赢了!韩媒:不计中国市场,韩国汽车电池产品占有率大幅上升-有驾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产业优势正在催生新的贸易壁垒。欧盟《新电池法》碳足迹要求、美国IRA法案的本土化比例规定,实质都是针对中国供应链的防护墙。但现实情况是,即便在北美市场,福特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密歇根工厂、特斯拉内华达超级工厂的中国技术,仍在持续渗透"去中国化"的防线。

站在2025年的产业拐点,全球动力电池竞争已进入"系统战"阶段。中国凭借市场规模、供应链深度、技术迭代的三重优势,正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制定。而韩国企业的教训表明,依赖政策庇护与统计技巧无法构筑真正竞争力。当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8%之际,这场关乎未来能源格局的竞赛,终究要回归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的本质。

如何看待这种"统计魔法"背后的产业焦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