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119辆新能源共享汽车整体拍卖,有人84万元就全买下了

潍坊出现了一则让人眨眼的数字:119辆微型新能源共享车,被人用84.3646万元一次性买走。

这笔看似热闹的线上交易,实际上像一出城市资产的轻喜剧——便宜到让人怀疑,是捡漏还是赔本买卖?

潍坊市119辆新能源共享汽车整体拍卖,有人84万元就全买下了-有驾

场面是这样的:京东拍卖页面上,挂牌的这批车来自环球车享(潍坊)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停在月河南路与胥山街交叉口的露天场地。

车型很“迷你”,以奇瑞、北京、荣威为主,奇瑞占多数,都是两座的那类小电动,用来当共享出行工具,扫码就能开。

上牌时间集中在2017年年底到2018年9月,换句话说,这群车已经服役七年多。

很多车辆逾期未年检,再不成交就面临2025年12月31日前的强制报废期限。

行驶里程不详,部分车辆有损伤或缺少行驶证,这些缺陷在拍卖公告里都明写着。

起拍价定在82.8646万元,竞拍吸引了六名报名者。

出乎意料的是,只有两个人真正出手,四位“报名不上场”,最后总共出价四轮便结束。

成交价比起拍价只高了1.5万元,折合每辆约7089元,低到像是按废铁算账——但稍微比报废车贵一点点。

谁愿意出手?

买家身份没在公开名单里显山露水,可能是想把这批车当零件库、配件供应,或准备改头换面再卖掉,亦或只是占个仓库位置。

不同声音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潍坊市119辆新能源共享汽车整体拍卖,有人84万元就全买下了-有驾

有人觉得这是清仓式的好机会,几千块钱买辆微型新能源,改装、拼零件、做短途代步,门槛低、玩法多;有人则提醒风险——安全隐患、年检问题、残值难评估、维修成本可能比想象高。

另一派把矛头指向共享出行模式本身:一批车集中退市,是不是说明曾经的“微小电动热潮”走到拐点?

有业内观察者指出,短期内大量小型电动车投入市场,运营方为了追求覆盖率可能忽视了后端维护,一旦累计折旧到一定程度,集中退市并不稀奇。

在一段模拟对话里,路人甲说:“按这价格,把车拆了当零件卖,回本快。”路人乙摇头:“别忘了年检和报废门槛,能不能上路都是问题。”这种市井式议论,恰好把多重考量压缩成一句话:便宜可能是陷阱,便宜也可能是机会。

官方层面,车辆逾期未检触及法规红线,相关部门对批量报废和资源回收有明确流程,买主若想继续上路,必须投入额外成本完成合规手续。

这宗交易暴露的,不只是一个公司的资产处置问题,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主题:城市短途出行模式与资产寿命如何平衡?

运营企业如何规划车辆全生命周期?

监管又如何在鼓励创新与维护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尺度?

这些话题值得运营者、监管者和使用者共同思考。

结尾回到那笔数字:84.3646万元买下119辆车,是亏是赚取决于后续计划。

读者怎么看,这波操作更像精明的压价收购,还是仓促的被套?

欢迎在评论里说说如果手里握着这笔车,你会怎么处理:拆零件卖掉、改装再出手,还是按法规走手续继续上路?

哪种打法最能把这笔钱变成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