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

很多人提起东风新疆汽车厂,第一反应都是一句“哦,那厂没了吧”,顺带再补一句“听说那块地要盖小区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立足新疆、曾经名气响当当的汽车厂,最后只能落得个消失在时代的尘埃里,还成了地产开发的“肥肉”?这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

先得从头说起。1958年,东风新疆汽车厂的前身新疆综合机床厂在乌鲁木齐诞生,那可是新中国工业化的标志动作啊,讲究个“有钢铁,就有未来”。到1964年,这厂子摇身一变成了新疆第二汽车配件厂,那会儿谁家要能有块工业用地,简直祖坟冒青烟。企业自带光环,40多万平方米,1100多号工人,年销售七个亿,在新疆老百姓眼里,这就是“吃皇粮”的铁饭碗。更别说里面还有三百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含量不要太高,拉出去比划比划,条条杠杠一堆。

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个时代这些工厂都过得风生水起?说白了,国家要发展,“一五”、“二五”时期什么紧缺就造什么,零部件、汽车、机床一条龙,生产什么都是硬通货。但问题来了,光靠政策扶持和计划经济走得远吗?这其实埋下了后来转型难的种子。你看几年以后,八十年代市场一放开,大家都要拼抢饭吃了,不少老厂也就慢慢力不从心。

东风新疆汽车厂倒也不是吃老本的主。1981年和东风汽车公司抱上大腿,顺势改了名,成了东风家族的一员。这时候,中国汽车工业还在“拼装变组装、组装变制造”的阶段,新疆的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也是个棘手事儿。可人家厂子很会找突破口,紧紧盯着“沙漠越野车”这块细分市场。1.5吨沙漠越野车一上马,不但填补了国家空白,(还)成了技术创新的范本。

这里就得问一句,创新曾经真的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吗? 说实话,光“创新”没用,得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干对的事儿。那个年代的东风新疆挺会抓机会,“先富起来”的目标和市场需要,碰撞出了不少火花。比如说,后来的EQ2060E、EQ2110G、EQ1241G 6x2、EQ1211G 6x4,都是国家级项目,“火炬计划”、“高科技计划”、科技进步奖,荣誉啪啪往上贴。但有没有感觉,这荣誉多了,真金白银却没多多少?

技术进步是一回事,市场和体制的手伸过来是另一回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合资、市场、效率成了汽车产业的新词。东风新疆呢,一方面和清华大学、吉林工大这些高等院校合作,另一边还要琢磨怎样和“大东风”公司协同,玩好内地市场、盯紧新疆和中亚市场。年年搞新品,2吨、4吨、8吨、10吨沙漠越野车,改装车、专用车……拳头产品倒是有,可细算利润,始终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下围棋,明知某步能撑一时,下一步未必站得住。

也有人会好奇,中国的重型汽车市场到底有多残酷? 放在全国一比,谁不冲着一汽、二汽、陕汽这些老大哥?再说供销体系,售后服务,资金链条,环环相扣,能撑下来全靠综合实力。新汽虽然挂着“东风”的牌子,骨子里还是腹地深厚的地方企业,终究敌不过那些体量巨大的全国性公司。这也就很好理解,企业后来有了好多“自治区名牌”“高新技术”“质量认证”,但市场蛋糕早被分光了。

转制这事尤其值得琢磨。2002年,企业悄悄地由国营变身有限责任公司,接着就被整合进了东风日产的合资项目。这看上去前途无量,但是不是自此失去了自主性?在大集团里,地方企业的决策话语权被稀释得差不多。再加上后来房地产热起来,厂区那一大片土地马上成了资本的目标。工厂一拆,流程一停,历史和地标都一夜消失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地王”再值钱,造车的魂就没了。当年进厂的年轻人或许没想过,最后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厂子会变成别人眼里的“黄金地段”。有人问,“这些年的技术积累、创新突破到底换来了什么?”答案很残酷,是一页翻过去就少有人提起的历史。企业的专利、技术沉淀,变成了文件夹里的资料,能用的被大集团带走,剩下的要么无人理会,要么随风飘散。

是不是说新疆不需要自己的汽车制造业了?其实不是。新疆地大物博、地形复杂、环境恶劣,重型汽车、越野车本来就有市场需求。但关键问题是,新疆市场小,辐射带有限,后方缺乏强大产业支撑,核心产品又无法形成巨大的规模效益。再往深里说,这些年,产业升级换代特别快,传统制造业要转数智化、服务化、平台化,“老路”走不通,新路径又谈何容易。

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思考:本地制造业和全国性大集团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能不能既有地方特色,又能融入全国大循环,搭上国际市场的快车?历史给了东风新疆汽车厂这样的机会,但政策、策略、历史进程各种因素交叉,企业自身差了点临门一脚,最终被“高楼平地起”取而代之。现实很残酷,市场永远只认效率和竞争力,感情分一分也换不来销量。

不只是厂子没了,人们的情感纽带也随之断裂。要知道,成千上万职工朝九晚五,半辈子都在这里走过。他们的青春和家庭,早就和嘈杂的机器声、排满院子的卡车轰鸣融为一体。现在厂区变了名字、变了模样,一栋栋高楼拔地起,往日的热闹、汗水、希望,都淹没在快节奏的城市建设和土地交易里了。

那么,这一切到底值吗?其实,值不值得,也只有当事人最有发言权。有的人挥别旧厂房,转型做服务、做商贸,发现也能活得滋润;有的人始终怀念过去的日子,觉得流水线就是青春。城市扩展、产业升级,本就是时代步伐带来的阵痛。可不管怎么说,东风新疆汽车厂曾经的辉煌,是新疆近现代工业史不能抹去的一章,那背后的辛苦与光荣,也释然之后变成了集体回忆。

最后,再设想一下:要是今天还能有像东风新疆汽车厂这样的企业落地生根,是不是就能改变新疆制造业的命运?未必。市场逻辑就是优胜劣汰,各种巨头把控资源,小厂只靠情怀和小众创新,很难逃脱被吞并或消失的宿命。但我们得承认,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共同努力,早已融进新疆人的性格里,成为一代人共同见证的底色。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东风新疆汽车厂关停,工人转型,厂区变身地产-有驾

所以啊,东风新疆汽车厂虽然不在了,但它的故事它的精神并没有走远。哪怕繁华不再、机器停摆,也有那么一群人,曾在这里栉风沐雨、挥汗如雨。厂房拆了,记忆还在,乌鲁木齐、乃至整个新疆都记得当年那段属于“新汽”的光辉岁月。全中国任何一个老厂子关门、改制,其实都一样——我们割不断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真实温度和人情味儿。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