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智能驾驶的“迟到”风波,搅动了10月初的汽车圈。
问界系列产品总监在鸿蒙智行 App 上的一纸致歉,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其坦诚的部分车型升级版本因未能通过审批而无法推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是技术瓶颈,还是法规的考验?
“车位到车位”的梦想,为何按下暂停键?
车主们在评论区的议论,将焦点迅速锁定在ADS 4系统上。
这套华为倾力打造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自今年4月发布以来,就以“黑科技”之姿备受瞩目。
它被划分为SE、Pro、Max、Ultra四个版本,从15万级别的车型到豪华车市场,都有其身影。
特别是Ultra旗舰版,更是搭载了足以媲美“老司机”的高速L3专属方案。
想象一下,9月的OTA升级本应是怎样的场景?
变道如同行云流水,跟车平稳得像老僧入定,路口通行优雅得像参加晚宴。
重刹率降低70%——这数字,是何等让人心安的承诺!
还有那“车位到车位2.0”的“车位级领航”,园区内外导航无缝切换,车主只需在车位里轻轻一点,便能享受全程无中断的NCA(领航辅助),这简直就是把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搬进了现实。
更别提低速行驶时,实时环境渲染界面(SR)能精准识别并显示可泊车位,无需挂入R挡即可启动泊车辅助,让停车这件事,变得“快人一步”。
甚至,还能收藏心仪的专属车位,一键直达,告别停车焦虑。
这般美好的用户体验,怎能不让车主们翘首以盼?
然而,现实的骨感,往往与梦想的丰满形成鲜明对比。
9月18日,问界M8产品经理在微博上透露M8系列ADS 4.0智驾版本已通过审批,即将分批推送。
紧接着25日,M9全系也迎来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升级。
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智能驾驶新时代的来临。
但为何,像问界M5和老款M7这样的车型,却被“卡”在了审批的门槛前?
审批的“炼狱”,是技术的天花板,还是安全的高度?
“审批”二字,在智能驾驶领域,绝非简单的流程性文件。
它更像是一场严苛的“炼狱”,考验着技术的成熟度,更关乎道路安全。
华为的ADS 4系统,其核心是华为乾崑智能驾驶技术,这背后是华为在算法、算力、感知等方面的巨额投入。
从SE基础版到Ultra旗舰版,不同等级的系统,对应着不同的功能上限和安全保障。
回望问界M5和M7的市场定位。
M5作为AITO问界首款量产车型,2022年2月上市,定位中型SUV,售价区间从24.98万至31.98万。
去年4月的新M5,以及今年3月上市的M5 Ultra(售价22.98万起),都以其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吸引着消费者。
而M7,作为问界第二款车型,2022年7月发布,定位于中大型SUV,售价曾高达31.98万-37.98万。
去年9月上市的新M7,价格下探至24.98万-32.98万,成为销量爆款,去年累计销量高达19.33万辆!
M5也有3.65万辆的成绩。
这两款车,承载了无数家庭对品质生活和智能出行的向往。
当这些车型上的ADS 4系统,尤其是涉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版本,面临审批挑战时,我们看到的,是技术发展与法规落地之间的博弈。
就像古人云:“欲速则不达。”
智能驾驶的进步,需要的是稳健而非激进。
这种“稳健”,体现在对每一个潜在风险的排查,对每一项安全指标的反复验证。
2023年9月,问界新M7上市,其销量爆发式增长,证明了市场对智能化SUV的巨大需求。
然而,正是这种需求,让人们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了更高的期待。
用户之声:理解与期待的交织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这次“迟到”的升级,不少问界车主的评论,并没有预想中的愤怒和抱怨。
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能说明情况,车主朋友们也是理解的。
还是等着,毕竟审批号了才会进行全面推送。”
甚至有车主提出建设性意见:“把bug好好修复一下,再推送。”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
是“爱之深,责之切”的品牌忠诚?
还是对智能驾驶未来发展的深度认同?
笔者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当下中国消费者在面对新兴技术时的成熟与理性。
他们渴望先进的技术,但更看重安全与可靠。
他们理解,在技术浪潮中,审批流程的审慎,是对用户生命安全最负责任的态度。
这就像《道德经》所言:“圣人无常我,以百姓心为心。”
华为和问界,正是在倾听“百姓心”,将用户安全置于一切考量之上。
“迟到”的背后,是“跑道”的重塑
问界此次遭遇的“审批延误”,并非简单的技术故障,而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成长的烦恼”。
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而法规和标准却相对滞后时,这种“卡顿”就成了常态。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我们有目共睹。
从鸿蒙系统到乾崑智能驾驶,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全场景、全栈式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ADS 4系统,正是这一战略的集大成者。
它的每一次升级,都旨在提升驾驶的“顺滑度”、“优雅度”和“平顺度”,让用户体验更上一层楼。
然而,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绝非易事。
它需要精确感知周围环境,需要强大的决策能力,更需要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
这就像古代的沙场点兵,不仅要有精良的兵器(技术),更要有严明的军纪(法规)和周密的部署(审批)。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初期,审批环节的严格,往往是为了给整个行业“铺设一条更宽、更稳的跑道”。
一旦审批通过,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快速、更广泛的应用。
就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问界这次的“迟到”,或许正是为了更长远的“疾驰”。
结语:耐心与期待,共绘未来出行蓝图
问界产品总监的致歉,以及车主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它展现了用户对科技进步的渴望,也体现了对安全红线的敬畏。
当智能驾驶技术日臻成熟,当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问界M5和M7的车主们,终将迎来那份期盼已久的“丝滑”与“优雅”。
这不仅仅是一次软件的OTA升级,更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探索未来出行道路上,一次深刻的实践与演进。
正如《诗经》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问界此次的“小插曲”,或许正是为了更好地“有终”。
让我们保持耐心,给予期待,共同见证中国智能驾驶,迈向更安全、更美好的明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