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在4S店逛问界789,感触挺深的。你知道吗?这兄弟三人组虽然型号不多,只有三款主打高端增程,但单是均价就得39万左右,放在如今市场,绝对不算便宜。朋友问我:这价格是不是太顶了?我说,你得看这配置和性能,再说对标同价位车,问界确实有自己的优势。
说真的,问界这三款,M7、M9还有刚上线的M5加长版,都各有侧重。M7在市场上算是大热。去年实际销量估算(样本不多,但跟销售员聊天得来的信息)突破了万辆,尤其在北方,客户群体多是对续航和智能配置有较高需求的中产阶层。供应链方面,我私下问过一位业内朋友:问界的电池包稳定吗?他说,因为采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和华为的系统协作,稳定性还真不错,冲突和返修率明显低于同价位其他增程车型。具体到研发环节,这系统+电池之间的协调真是个复杂活儿,就跟拉一场家庭聚会一样,得照顾到每个人脾气,还得防止有人在中途掉链子。
而说到家族最低调的M5,感受上其实挺有意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试驾时销售告诉我,M5虽然销量暂时没有M7火,但它的实际操作感受更贴合城市用户,车身轻巧灵活,市区通勤尤其顺手。想想同价位的别克微蓝C,动力响应没有那么激进,问界M5这块参数数据看着可能平平,但实际操控感明显更舒服。这种差异,让我觉得问界其实挺懂得切割市场需求,不是全家桶式一刀切。
别忘了明年M5即将迎来的大改款。销售经理跟我私下聊过:我们希望做到M7级别的表现,但保持M5灵活,吸引更多年轻用户。这话听得我脑袋嗡嗡的,毕竟M7经常被拿来和理想ONE比。说实话,我之前觉得这俩车差不多,但后续深入了解后发现,理想ONE的供应链更复杂,零部件多达3000+种,而问界M7集中化程度高的多,组件统一度高,修理工师傅说:这活儿更快能搞定,配件也便宜。所以到底谁用车更划算,真挺值得盘算的。
说回问界的研发,新车M6正在路测,听说快成型了。这个名字还没定,我猜(不确定),可能会是一款更偏向增程+纯电双模的车型,目标直指中高端纯电市场。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开发周期越短越热闹,比如M7到M9,再到M5改款和M6,华为背后的工程师们估计比开私家车还累。前不久一个工程师吐槽:每天都像在打仗,研发流程倒不是问题,最烦是供应链卡点,特别是芯片和车规线缆,随时可能翻车。说完还笑了,毕竟合作伙伴多,协调复杂程度堪比多婚家庭,明着说感觉都累。
聊聊价格吧,三款车均价39万左右,跟理想L8比,价格其实线差不大,但理想L8车型丰富,内饰差异化明显,局部设计更讨喜。问界你看,车型少,集中火力打高端,反而让消费选择略显窄了。销售也直言,说问界选择少而精,理由挺简单——减少生产难度,降低供应链压力。照理说这做法挺稳,但我想,用户选择面窄了,长期会不会影响品牌亲和力,还是个问号。你觉得呢?
还有我自己算了下,问界789系列的电池成本大概占整车价的20%-25%(估算值,体感比较),算下来纯电动车和增程式混动的差价其实就是电芯成本和系统调优成本差异。跟车企内部朋友喝咖啡时聊起,他说:你进厂看一款新车,从设计开始腻歪到下线,这电池电控系统调配活儿,撑死是研发成本的一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问界敢短兵相接,都砸了这么大研发资源。
对了,刚才提到中高端市场,朋友突然插嘴:你说,问界这些车要是能多来个低价点,感觉能打开市场更大。我心里其实也想这么,但想想增程车就那点高成本痛点,一降价,配件供应链压力更大,反而得不偿失。
问界这三兄弟,一家人相互扶持又各有侧重,至少目前看,华系增程市场的确有这股鲜活力量。你有关注吗?或者你觉得,未来这种少但精的打法,会不会成为国产高端新能源的新标杆?
提醒你,下次看问界的时候,别忽略那块仪表盘下方小小的一键增程按键,我朋友买车后说:那个按键给了我不少安心感,关键时候还能多跑几十公里。说实话,这车里的小细节,其实比看上去的什么大动力数字来得实在多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