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崩了。不是小跌,是从曾经的80%“太上皇”,直接摔成38%的“老伙计”;不是偶然波动,是八年来第一次跌破40%的“心梗级暴跌”。2017年Model 3量产时,马斯克吹过的“电动化革命由特斯拉主导”,现在听着像个过期笑话。这哪是市场竞争,分明是曾经的“高考状元”沉迷网游,被全班同学按在地上摩擦——问题是,这“状元”自己还觉得“我只是没认真考”。
一、从“80%垄断”到“38%陪跑”:这八年,特斯拉到底在干嘛?
2017年10月,特斯拉加州工厂的Model 3生产线终于跑顺,马斯克在推特上喊“生产地狱结束了”,那会儿的特斯拉,在美国电动车市场是什么地位?说“垄断”都算谦虚——每卖10辆电动车,有8辆是特斯拉。Model 3成了“街车”,硅谷精英人手一辆,连特朗普都想蹭热度(虽然最后买了辆燃油车)。那时候的特斯拉,是“电动化”的代名词,对手?要么是贵得离谱的特斯拉(Model S/X),要么是续航100公里的“老头乐”(比如早期日产Leaf),根本构不成威胁。
八年过去,2025年8月,数据砸过来:特斯拉份额38%。这意味着什么?每10辆电动车里,特斯拉只占3.8辆,剩下6.2辆被福特、通用、大众、现代、起亚,甚至Rivian、Lucid这些“后起之秀”分了。更扎心的是,这不是“意外”——从2022年的70%,2023年的55%,2024年的45%,到2025年8月的38%,特斯拉的份额是“滑梯式下跌”,斜率一年比一年陡。
有人说“电动车市场变大了,特斯拉绝对值没跌”——这话不假,2025年美国电动车销量预计突破200万辆,比2017年的10万辆翻了20倍。但问题是,别人都在“跑着涨”,特斯拉在“爬着涨”:2024年特斯拉美国销量约50万辆,2025年预计55万辆,增长10%;而福特电动车销量从2024年的15万辆涨到2025年的25万辆(增长67%),通用从12万辆涨到22万辆(增长83%)。就像全班同学都在刷题,你原地踏步,排名能不跌吗?
二、“老掉牙”的Model 3/Y:特斯拉的“救命稻草”,现在成了“拖油瓶”
为什么会跌?官方说法是“产品线吸引力下降”——翻译成人话:特斯拉卖的车,还是八年前那几款“老古董”。
Model 3和Model Y,这两款车撑起了特斯拉全球销量的90%,但它们有多“老”?Model 3 2017年上市,现在改款了三次,每次都像“换汤不换药”:2021年改了中控屏,2023年换了方向盘,2025年加了点氛围灯——这哪是改款,分明是“手机换壁纸”。Model Y 2020年上市,至今没正经换代,连马斯克自己都说“Model Y会卖10年”,可消费者不是傻子啊!
你再看对手们在干嘛?福特F-150 Lightning,2022年上市,直接把美国人最爱的皮卡电动化,续航400公里,能拉货能越野,还能当“移动电源”给家里供电,2025年月销稳定在2万辆,比Model X还高;雪佛兰Silverado EV,续航600公里,主打商用市场,工地老板、农场主抢着订,2025年销量直奔15万辆;大众ID.4,2021年被骂“软件垃圾”,2024年直接换了新系统,车机流畅度赶上特斯拉,价格从4.5万刀降到3.5万刀,比Model Y便宜5000刀,2025年销量破10万辆;连现代Ioniq 5这种“外来户”,都靠“换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的黑科技,在美国抢了5%的份额。
更扎心的是细分市场:特斯拉现在只有“轿车(Model 3)+ 中型SUV(Model Y)”两个主力品类,而美国电动车市场最火的是“皮卡”和“全尺寸SUV”——这俩特斯拉一个没有。2024年美国电动皮卡销量突破40万辆,占电动车总销量的20%,特斯拉的Cybertruck呢?2019年发布,喊了六年“明年量产”,2023年终于投产,结果产能爬坡比蜗牛还慢,2025年8月全球月销才8000辆,而且造型太“赛博朋克”(说白了就是丑),普通家庭根本不买单。
反观福特,光电动车型就有F-150 Lightning(皮卡)、Mustang Mach-E(轿跑SUV)、E-Transit(商用车),覆盖不同场景;通用更狠,Ultium平台一出来,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都有电动车,从2.5万刀的“代步车”到10万刀的“豪华SUV”,应有尽有。特斯拉呢?Model S/X太老(2012年上市,改款像“换壳”),Cybertruck是“小众玩具”,2.5万刀的“低价车”喊了三年,连个PPT都没更新——这哪是“产品线”,分明是“产品独木桥”。
三、马斯克的“注意力分散症”:忙着炸火箭,忘了造车才是主业
有人说“特斯拉是科技公司,不是车企”——这话马斯克自己都信了。可问题是,“科技公司”也得先把“车”造明白啊!
2017年的马斯克,天天泡在特斯拉工厂,穿着工装裤跟工人一起拧螺丝,喊着“生产地狱”,连睡觉都在车间;现在的马斯克,不是在德州的星舰发射场看火箭炸上天(2024年炸了5次,最近一次把发射台都掀了),就是在X(原推特)上跟网友吵架(比如骂迪士尼CEO是“老鼠”),要么就是吹他的AI机器人Optimus(至今还在实验室“散步”)。汽车业务?好像成了“副业”。
去年特斯拉投资者大会,马斯克花了2小时讲星舰、AI、太阳能,讲汽车的时间不到20分钟,PPT里连“新车型规划”都没有。对比一下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上个月刚宣布“2026年推出10款新电动车”,包括7座SUV、全尺寸皮卡;福特CEO吉姆·法利更直接,亲自开着F-150 Lightning去工地“带货”,跟卡车司机聊续航、聊价格——这才是“造车人”该干的事。
马斯克不是没能力搞新车型,而是“不想搞”。2023年内部会议上,有高管提议“加速Model Q(低价车)研发”,马斯克直接怼回去:“现在Model 3/Y卖得好好的,推新车型会分流销量。”——这是什么逻辑?就像诺基亚当年说“功能机卖得好,为什么要做智能机”,结果被苹果按在地上摩擦。
更离谱的是“降价依赖症”。前几年特斯拉一降价,销量就能涨,因为那时候对手少,它有定价权。现在呢?2023年到2025年,特斯拉在美国搞了8次降价,Model 3起售价从4.5万刀降到3.8万刀,Model Y从5万刀降到4.2万刀,结果呢?份额反而从55%跌到38%。为啥?因为对手也跟着降!福特F-150 Lightning起售价4.9万刀,比Model Y还便宜;大众ID.4降到3.5万刀,直接对标Model 3。特斯拉降价不仅没抢到份额,反而让消费者觉得“特斯拉是不是不行了,才老降价”——以前买特斯拉是“高端”,现在成了“性价比之选”,结果性价比还拼不过传统车企(毕竟传统车企有百年供应链,成本控制比特斯拉还狠)。
四、传统车企的“降维打击”:用燃油车的“家底”打电动化的“仗”
特斯拉的“失势”,本质是“新势力”对“传统巨头”的优势,在电动车市场“失效”了。
早期电动车市场是“蓝海”,特斯拉靠“直营模式”“软件定义汽车”“超充网络”打了传统车企一个措手不及。但现在,传统车企把燃油车时代的“家底”全搬到电动车上,优势开始显现:
供应链碾压:通用汽车跟LG合作建电池厂,福特跟SK On绑定,大众收购Northvolt股份——这些传统车企有百年供应链管理经验,电池、电机、电控成本比特斯拉低10%-15%。比如福特F-150 Lightning的电池成本,2025年已经降到100美元/kWh,比特斯拉的120美元/kWh还低,所以敢降价。
渠道碾压:特斯拉在美国有500家直营店,听起来不少,但通用、福特在全美有上万家经销商,小镇上都有4S店。消费者买车不用“预约试驾”,直接去店里看车、下单;车坏了,隔壁就是维修厂,而特斯拉呢?维修网点少,换个电池要等一个月,有车主吐槽“车坏了,特斯拉让我先开Model S代步,结果代步车也坏了”。
品牌忠诚度碾压:美国人买皮卡只认福特、雪佛兰,买SUV只认吉普、丰田——这是百年积累的“情怀”。福特F-150卖了几十年,突然出电动版,老车主直接“无脑下单”;而特斯拉呢?早期靠“科技感”吸引年轻人,现在年轻人觉得“特斯拉烂大街了”,转头去买更个性的Rivian R1T(电动皮卡“网红”)。
五、月底税收抵免到期:特斯拉的“雪上加霜”
更要命的是“外部暴击”——月底美国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到期。
以前买特斯拉能享受7500刀的联邦税收抵免(相当于直接减价7500刀),这对销量是“强心针”。但根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2025年9月底后,只有“电池原材料来自北美”“整车在美国组装”的电动车才能享受全额补贴。特斯拉虽然在美国建厂,但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中国)、松下(日本)的电池,可能只能拿到3750刀补贴,甚至完全拿不到。
反观通用、福特,电池厂建在美国,原材料用北美锂矿,大概率能继续享受7500刀补贴。这意味着:10月之后,特斯拉Model 3起售价可能变相涨3750刀(从3.8万刀到4.175万刀),而福特Mustang Mach-E起售价还是4.2万刀(含补贴后3.45万刀)——消费者会选谁?用脚投票都知道。
有分析师预测,税收抵免到期后,特斯拉美国销量可能下滑15%-20%,份额进一步跌破35%。马斯克最近在内部邮件里喊“全员加班保交付”,但问题是:消费者不傻,没补贴还涨价,谁买?
六、特斯拉还有救吗?除非马斯克“戒断星舰瘾”
特斯拉不是“不行了”,而是“躺平太久”。想翻盘,马斯克得先把“星舰瘾”“推特瘾”戒了,把心思放回造车:
赶紧推新车型:2.5万刀的低价车、7座SUV、全尺寸皮卡,别再画饼了,2026年前必须上市,不然份额可能跌穿30%;
别再瞎降价:降价救不了份额,反而伤品牌,不如把钱花在研发(比如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和服务(多建维修网点)上;
抱紧美国大腿:赶紧跟北美电池厂合作,争取税收抵免,不然10月后更惨;
少吹牛逼多干活:别再喊“2030年卖2000万辆”,先把眼前的38%保住再说。
当然,特斯拉毕竟是特斯拉,有超充网络、FSD(虽然在美国争议大但用户粘性高)、品牌影响力这些“家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如果马斯克继续沉迷“星辰大海”,忘了“造车才是主业”,那用不了几年,美国电动车市场可能就没特斯拉什么事了——毕竟,消费者永远喜欢“新的”“好的”,而不是“老的”“躺平的”。
最后说句扎心的:从80%到38%,特斯拉不是败给了对手,是败给了“自己不进步”。商业世界最公平,也最残酷——你不跑,就只能被别人踩在脚下。马斯克,该醒醒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