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召回11.69万辆小米SU7的消息瞬间在网络传播,甚至引发不少媒体“群嘲”。当初雷军的那句“因为是第一次造车,还没有学会偷工减料,所以质量很好”的“凡尔赛”言论,被此次的批量召回直接“打脸”。想靠短信中“主动召回”话术强行挽尊,又被网友挖出“受调查影响召回”的事实。
三年三次因为软件问题召回,小米汽车发展速度与软件安全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明显。而比召回11.69万辆小米SU7更严峻的问题是,小米汽车如今所面临的安全危机其实是当下智能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当整个智能汽车产业都在“狂奔”,“软件定义汽车”被车企奉为葵花宝典,如何正视发展速度,平衡其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了必须从长计议的问题。
01“召回”背后的监管变化
“为提升用车体验和用车安全,小米汽车决定通过OTA升级软件的方式,主动召回部分SU7标准版车辆。”
“采用一位大写字母表示,其中V代表主动召回;I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
即便小米汽车极力营造自己在召回这件事上的主动性,但召回编号中明晃晃的“I”还是暴露出了其召回计划的被动事实。当然,这并非是整件事情的重点,如果把目光聚焦在“I”上会发现,这次小米汽车受调查影响召回背后,折射出了行业内的监管变化。如果是在过去,或许小米汽车并不需要对这些车进行主动召回,甚至不会受调查影响召回。毕竟,过去行业在这方面的监管并不算多么严格。
而这一次不一样,小米汽车这次召回规模之大,在国产新势力中非常少见。这说明了,相关部门对辅助驾驶的监管已经在逐渐收紧。从相关政策中,我们可以印证这一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过《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内容涵盖了汽车召回、生产一致性、商业宣传、事件事故报告等四大方面。与此前政策相比,新规的措辞更为严厉,其中出现了6次“不得”——包括“不得将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不得通过OTA,也就是远程在线升级方式来隐瞒缺陷”等等。
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堪称行业分水岭。这一标准从“提升产品能力表现”“强化安全保障要求”“规范系统使用方式”维度构建“三重安全保障”。并且对驾驶辅助系统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比如,其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以及报警,并在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报警的前提下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
看得出来,目前监管的逻辑已经很清晰,当汽车从机械硬件主导转向软件算法主导,监管部门正在用更精细的标准来平衡快速发展的智能技术与安全底线之间的关系,并逐渐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设防”。而监管收紧以及逻辑上的转变,也意味着,行业生态将会被重塑。就像有些车企所说的那样:以前是找100种场景证明系统好用,现在是找1000种场景证明系统不会出错。从行业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02无法忽视的技术“悖论”与思维“碰撞”
如果汽车技术发展追求“唯快不破”,那么,整个行业都应该感到细思极恐。而小米汽车此次大规模召回背后,其实也揭开了当下行业十分常见的“技术悖论”:用快速迭代,来证明汽车的实力,忽略速度与安全之间的平衡。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9月19日通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召回的核心原因是车辆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存在技术缺陷,在隧道逆光、暴雨等极端场景下,系统对障碍物的识别、预警及处置能力不足。这些现实情况,一方面折射出了快速“出品”之下,难以保障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车企在算法训练数据上出现了“幸存者偏差”。现在,大多数车企的测试数据来自常规道路,对极端场景的关注度并不高。而安全事故的高发区,恰巧是那些复杂、极端场景。这就类似于拿着平原地区的地图去指导山地行军,遇到特殊地形之后,迷路是必然的事情。
除此之外,小米汽车这次通过远程升级完成召回,不用到店就能完成修复,让更多人看到了软件定义汽车的优势。而这样的便利操作,也意味着OTA技术存在双面性。车企能够快速修复软件,说明目前汽车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部分智能汽车产生了“出厂即半成品”,最终通过“补丁式修复”解决问题的质疑。
当然,之所以现在诸多车企都喜欢“打补丁”,这里其实还藏着一个认知鸿沟,那就是互联网思维和汽车安全逻辑出现了碰撞。前者的逻辑是快速上线-用户反馈-迭代优化,只要用过智能手机的,应该都知道这个路子。而汽车安全的逻辑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穷尽风险-验证可靠-再推向市场的过程。
到底是出厂就解决问题来的便宜?还是出现问题再去一次次召回更新软件,损失用户信任的成本更高?这是当下车企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03行业必须要进行一场“认知革命”
我们没必要去指责小米汽车11.69万辆的召回规模,毕竟,大家曾经期待其能像颠覆手机行业那样,用高性价比撕开汽车市场的口子。但这一次的召回事件告诉我们,汽车行业的商业逻辑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车企的竞争力不再由配置堆满,三个月一次迭代的流量思维主导,而应该去卷安全溢价。而这么做的原因是,当下汽车消费者愈发理智,在大家眼里,“安全”的权重远比“参数”“流量”更高。
再说的直白一些,以前发布会可能大家拼一拼算力和屏幕尺寸,就足以引发粉丝欢呼,接下来等着爆单就行。而现在,大家更愿意去看一看一款车做了多少安全测试以及相关测试的含金量。消费者购车思路的转变,也正在倒逼车企重构产品策略。理想汽车愿意花40分钟讲解其“双冗余制动系统”,蔚来公开“10万小时极端场景模拟数据,无一不在传递一个信号:安全正在成为车企们的全新护城河。
换句话来说,现在用户的“付费模式”变了。当“安全”的权重越来越高,消费者开始愿意为更高的安全冗余买单。数据显示,2025年选择“高级安全包”的新能源车主占比达37%,较2023年提升21个百分点。这些付费内容包括更频繁的安全诊断、极端天气下的专属护航模式等,这一现状背后的本质不难理解,其实就是大家在为“确定性安全”支付溢价。
特斯拉在2024年悄悄恢复了部分车型的雷达配置,理想持续坚持“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在单一传感器方案在极端场景下容错率天然偏低的情况下,越来越多车企选择用更多的安全冗余来实现“确定性安全”。可见,行业的这场“认知革命”已经悄悄打响。
04结语
智能技术发展太快,在这个处处高喊“软件定义未来”口号的时代里,真正的竞争力是在安全与创新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而并非是在出现问题之后,用互联网思维去“重建信任”。小米SU7的召回事件,应该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它提醒所有“玩家”:造车应该是一件严谨的事情,监管规则的细化、技术路线的调整、商业逻辑的重构,都是为了让快速发展的智能技术与安全、责任之间形成一个足够牢固的“三角形”。当下汽车市场,没有哪家车企能做到零召回,但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中所说的“没有安全托底的汽车,智能化只能是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这句话,应该结合小米汽车此次召回事件与行业共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