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生悦坐在2025年5月的业绩发布会现场,面对满场分析师抛出的质疑,他扶了扶话筒,语气干脆:“虽然是内部整合,但每次决策都要两边董事会批准,沟通成本高得离谱!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汽车圈荡开涟漪。
两个月后,这颗石子变成了惊雷,7月15日,吉利汽车与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极氪股东手中的剩余股份,被吉利以每股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股份的价格全盘收购。
这意味着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彻底成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
这场合并的伏笔早已埋下。 2024年9月,李书福发布《台州宣言》,首次提出“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核心就八个字:消除内耗,攥指成拳。
随后的整合动作快如闪电:几何、翼真被并入银河品牌,领克51%股权被极氪以93.7亿元收购,成立“极氪科技集团”。 而这一次,轮到极氪自己“回家”。
为什么非合并不可? 2024年,吉利与极氪的研发费用合计超过200亿元,但重复投入严重,吉利有CMA架构,极氪有SEA浩瀚平台;吉利推雷神电混,极氪押注超快充。
“利益不一致”:两家独立上市公司各有员工激励体系,极氪团队为美股市值奋斗,吉利团队为港股财报负责。 这种割裂直接反映在效率上:推一项新技术需双方董事会层层审批,耗时动辄数月。
合并后的资源整合方案及其具体。研发端,电子电气架构和操作系统统一,SEA浩瀚平台向全品牌开放,仅此一项研发费用即可压缩20亿元;供应链端,电池、芯片采购权收归集团,BOM成本直降5%-8%;制造端,极氪杭州湾工厂与领克余姚工厂打通排产,产能利用率提升3%-5%。
组织架构的调整更显决绝。 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裂变为两大事业群:银河事业群主攻大众市场,由范峻毅挂帅;极氪科技事业群统管高端品牌,原极氪CEO安聪慧升任吉利控股集团CEO,不再直接管业务。
营销中台已完成重组,银河营销体系统一数据支持,分设银河、中国星两大事业部,砍掉独立运营团队。
协同效应已初现端倪。 2025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车销量达72.52万辆,同比激增126%。银河星愿车型凭借吉利渠道下沉优势,1-4月卖出12万辆,登顶全品类销冠。 极氪与领克的智驾系统共用周期,从预估的1年压缩至3个月。
但隐忧同样赤裸。 极氪美股退市后,融资渠道收窄至港股单一平台,而2024年其净亏损仍达57.91亿元。
销量压力也增加:极氪上半年仅交付9.07万辆,同比微增3.27%,6月销量同比下滑17%,距离全年32万辆目标相去甚远。
行业震动已在发酵。 一位比亚迪内部人士私下感叹:“吉利砍掉5个品牌、整合研发体系后,成本比我们低一截。 ”特斯拉中国区则加速推进本地化采购,应对吉利供应链整合后的价格战冲击。 这场合并不再只是资本运作,而是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分水岭,当技术红利消退,成本控制与效率成为生死线。
李书福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快鱼吃慢鱼。 ”而此刻的吉利,正以合并为刀,剖开冗余的躯壳。
数据实时核验:
极氪退市价格:每股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ADS
研发降本目标:20亿元(基于2024年两家财报测算)
极氪2025上半年销量:9.07万辆(同比+3.27%)
组织架构调整:银河营销中台+双事业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