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2万买块碳纤维板?小米车主深夜拆车拆出的信任危机

“花4.2万选装的碳纤维机盖,就为多一个摆设?”当短视频平台上铺天盖地的拆车、吹风机测试视频揭穿SU7 Ultra的“性能神话”,一场由科技流量浇灌出的信任危机正灼烧着雷军的造车梦。300余名车主联名退车申请、律师函的批量发出、社交平台上#小米退车##虚假宣传#的词条连续霸榜,曾经被捧上神坛的SU7 Ultra正被架上舆论的火炉。

花4.2万买块碳纤维板?小米车主深夜拆车拆出的信任危机-有驾

一、"双风道"神话坍塌:实测吹不动一张纸

碳纤维、空气动力学、双风道导流——这些听上去就弥漫着金钱味的词汇,曾让SU7 Ultra在预售阶段收割了大批性能控。雷军在直播中信誓旦旦:“我们改了内部结构,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散热!”一位深圳车主向维权群上传的视频却彻底打脸:他用工业级鼓风机对着官方声称的“导流口”猛吹,30秒后刹车盘温度仅降低2℃,而机盖背面的一排固定金属卡扣,让所谓的“贯穿风道”沦为视觉魔术。

更荒诞的细节浮出水面:用户手册中对这一部件的描述仅轻描淡写成“增强空气流动性能”,而选装清单里赫然标注着“赛车级技术传承”。据群内车主透露,他们为等待这个被包装成“性能钥匙”的选装包,足足多排了两个月队,“现在看订单页面,恨不得把‘前舱盖’改成‘前装饰盖’!”

花4.2万买块碳纤维板?小米车主深夜拆车拆出的信任危机-有驾

二、排位模式成枷锁:花200万买车,性能还得做题解锁?

如果说“双风道”争议是消费信任的塌方,那SU7 Ultra最新的OTA更新彻底点燃了用户的情绪火药桶。4月30日的1.7.0版本中,官方在没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将车辆最大马力从1548匹锁至900匹,想要解锁必须通过赛道“考试”——在浙江国际赛车场刷进2分05秒。一位杭州车主晒出短信截图:“雷总你告诉我,普通用户去哪找赛道?买得起超跑的人还得去考赛车执照?”

这不是第一次科技公司用软件“驯服”硬件:特斯拉曾通过付费解锁电池容量、宝马尝试座椅加热订阅制。但小米选择的时机尤为敏感——当车主正为“碳纤维骗局”愤怒时,用“锁性能”的粗暴手段强行绑定用户行为,直接撞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中“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的红线。

花4.2万买块碳纤维板?小米车主深夜拆车拆出的信任危机-有驾

三、雷军的艰难回归:二次创业撞上三重绞杀

在舆论风暴最猛烈的5月10日,雷军时隔一个月突然回归微博,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这种艰难远比文字更具体:一位接近小米的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法务部连夜会议测算风险后发现,若法院认定虚假宣传成立,按《反不正当竞争法》顶格处罚或将涉及超3亿元赔偿。

这种焦虑在数据上显得更加锋利:财报显示,SU7 Ultra的碳纤维选装率高达32%,贡献了全年创新业务收入的18%。但更隐忧的是品牌势能正在滑坡——据第三方监测平台显示,小米汽车4月搜索量环比下降17%,而舆情负面占比飙升至43%。就连“智驾”这一核心概念也不得不在工信部新规下缩水成“辅助驾驶”,与华为、特斯拉一同加入行业“去魅行动”。

花4.2万买块碳纤维板?小米车主深夜拆车拆出的信任危机-有驾

四、信任崩塌后,新势力还剩多少试错空间?

当小米车主拆开前舱盖发现卡扣而非导流槽时,他们撕开的不仅是碳纤维板,更是智能电车行业的皇帝新衣:

  • 营销话术的技术通胀:从“赛道基因”到“L2.999级智驾”,新势力正将手机圈“参数内卷”的病态移植到汽车业。某传统车企高管私下抱怨:“这些公司PPT里的下压力数值,怕不是拿风洞实验室模型算出来的?”
  • OTA的权限越界:当特斯拉用软件更新修复刹车失灵时,行业称赞它的高效;但当小米们用同一把刀割向用户体验时,这把刀就成了霸权。蔚来用户运营副总裁秦力洪曾表态:“远程升级必须遵循‘治疗’而非‘阉割’原则,但现在大家都在试探底线。”
  • 用户的“祛魅”觉醒:首批电车狂热粉正转变为维权主力军,他们开始用热成像仪测散热效率、用代码解析车载系统,甚至众筹租用第三方测试机构。一位上海维权群主表示:“我们不是要当刁民,只是不想当韭菜。”
花4.2万买块碳纤维板?小米车主深夜拆车拆出的信任危机-有驾

结语:流量造神的反噬时刻
雷军用“最艰难时期”定义当下时,或许尚未意识到这场危机的真正重量。这不仅是某块碳纤维板的功能争议,更是一场关于科技公司造车伦理的全民审判——当“颠覆行业”的口号撞上物理定律,当“性价比”人设遇上4.2万选装包的泡沫,小米需要证明的已不是技术实力,而是能否在流量狂欢中重新拾起对工业产品的敬畏。

毕竟,汽车的战场没有重启键,一次信任的翻车,往往需要十倍代价才能刹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