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芜湖经济开发区的保安亭里还亮着灯。一盏灯泡下,老吴守着监控屏幕,映着白天远比夜里更热闹的车流和厂房。偶尔有辆大卡车驶过,卷起马路边的尘土,有新建的写字楼光秃秃地立在远处。谁能想到,三十年前,这里是一块潮湿的稻田,没有高楼大厦,更没有什么汽车出厂的喧嚣与光环。但芜湖的深夜一向不喜欢剧透。它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就像侦探在破案时拿着手电,被证据领着一点点走进现场。
要是三十年前你站在这里,脚底可能还踩着泥。1990年代初的新园区,企业零星、各干各的,很难说有谁能带头踢开发展的门。多数人还在琢磨怎么做些农机、五金件,或捣鼓点不起眼的小配件。而据说那时的芜湖“企业名录”,如果丢在地上,兴许都不会溅出多少水花——别笑,经济开发区的成长曲线,有时确实更像悬疑小说里的慢热开局。
真正意义上的转折,是奇瑞来了。地方政府与企业家那场带着点“冒险成分”的合作,就像往锅里撒进催化剂。定下了“汽车产业”的主心骨,一团糊的早期经济结构突然被搅开了——配套企业接连进场,搞发动机的、整车控制的、做座椅的,什么都有。短短几年,配套率超过了80%。放在当时的北方老工业城市眼里,这种发展速度可以用“红眼病”来形容。
但产业整齐划一就一定安全吗?不见得。一个地方能被称为“汽车城”,说明有产业链闭环,有产能,也有了巨头。但产业生态的大而全,有时只是小厂的“围城”,外面的人看着热闹,里面的人可能已经开始走神。尤其时代一变,原来吃得开的零部件厂站都站不稳了。转眼间,智能化、电动化卷土重来,不适应的,被无声地请出了局。
园区一度热闹非凡,被视作安徽的经济发动机。但这架发动机也有自己的“工龄”。悲观点看,每条街的路灯下,都能找到几家因没赶上转型步伐的厂房。它们像被遗忘在案卷夹缝里的证据,没有人主动提及,但偶尔会出现在有关“失业”与“转型阵痛”的地方新闻中。
奇瑞本身当然也感受到压力。燃油车的“大本营”摇摆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成了新刚需。赶上这一波洗牌,奇瑞也跟华为、宁德时代等同行抱在了一起,生怕掉队。毕竟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只不过这话说起来轻巧,落在决策书上,冷静如法医解剖现场,什么情怀都压成了实在的技改投入与专利数量。
一个典型细节是:大厂们一边收缩不必要的“裙带配套”,一边给新兴企业腾出空间。于是,园区冷清的厂房又因为“腾笼换鸟”政策,迎来了新主——大部分是“小而精”、方向窄的私企,干新能源零部件、搞智能装备,甚至整新材料。这些刚冒头的企业,有的名字比产品还难念完,但说不定哪一家,就能卡在某条细分赛道的风口。没人会嫌新企业太密,就像法医不会嫌案卷太杂,毕竟,每一条线索都有被“大案”翻红的可能。
政府的角色也有趣。有人说,地方官员打的是“组合拳”:创业孵化、融资政策、闲置厂房的“二次盘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不过是在产业自洁的进程中,减缓伤筋动骨的震荡。说白了,没人敢拍胸脯说这里的每个创业故事都能修成正果,正如法医也不敢保证,每一份报告都能带来真相。但提供更多机会,是园区应该做的,也是它必须做的。
至于结果,算得上黑色幽默。你看现在的经开区,房产多了,楼盘起得快,办学点、医院扎堆,夜里开车能迷路。似乎哪怕工厂少了,人气却从来不少。这里成了“多元生态”,但有时候多元背后更像“众口难调”——有创业者抱怨投融资难,有物业经理吐槽小公司太多“搬家快,租金拖”。有人乐观,有人焦虑,这,倒也成了市场正常的自发呼吸。
作为圈外的旁观者,或者说,看惯案发现场的“冷处理”。我唯一敢说的,是芜湖经开区从来都没什么神话,更没有万能模式。龙头企业确实重要,但单靠“龙头”未必能让池子里的鱼都活下来。新技术、新赛道不能光靠口号,老厂空了,还得靠新企业进场填满“证据链”;而产业链要有韧性,必须允许失败、重来甚至推倒重建。
硬要问,一座经济开发区的“成熟”究竟指什么?是像侦探案里终于抓到凶手、案卷归档,还是像法医考量过无数死者,“得出死亡原因但无法推断人生”?开放点说,也许一切都不是终点,而是不断升级、不断破解谜题的过程。今天的芜湖经开区有了多元,明天的它会不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嫌疑人”?在经济这起“未结大案”中,中小企业、龙头巨头、政策利好,到底谁能成为最后的“关键证人”?这个谜题,恐怕还得靠时间——而不是任何一纸调解书——来给出答案。
反正夜深了,经开区的灯还亮着,案还没结。你若有证据,不妨也来排查线索。毕竟,在产业转型这场“活生生的大案”里,每一个“旁观”的我们,早晚都要被卷进去。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