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的反噬终究还是来了。老大和老二打架,受伤的确实是老三?

魏建军一语成谶! 价格战血洗汽车业,中小玩家已到生死边缘

5月20日,某新能源品牌4S店传出撕毁销售合同的闹剧。 导火索竟是客户拿着某头部车企的降价海报要求退订,销售经理当场拍桌:“他们卖一辆亏三万,咱们总不能赔本赚吆喝! ”这戏剧性场面,恰似当前汽车市场的真实写照。

魏建军的反噬终究还是来了。老大和老二打架,受伤的确实是老三?-有驾

当比亚迪将搭载高阶智驾的秦PLUS DM-i压到6.38万时,业界终于读懂了魏建军三年前的警告。

这位长城掌门人曾把某些车企比作“汽车界恒大”,直指其“借债造车、亏本卖车”的畸形模式。

如今预言正在应验——某新势力二季度财报显示,每交付一辆车亏损扩大至5.7万元,资产负债表里的应付账款堆到287亿。

魏建军的反噬终究还是来了。老大和老二打架,受伤的确实是老三?-有驾

吉利银河L6混动杀入8万区间的第二天,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给出回应。

港股汽车板块单日蒸发1200亿市值,某头部电池供应商股价创下52周新低。

更严峻的连锁反应在产业链深处爆发:江苏某座椅厂宣布停工,300名工人围堵厂区讨薪;浙江某车机系统开发商紧急裁员40%,CTO在朋友圈写下“技术输给价格,是时代悲哀”。

经销商体系正经历二十年未有之变局。

北方某省会城市汽车城,9家新能源门店同时挂出转让告示。

当地行业商会统计显示,80%的汽车销售网点陷入价格倒挂,某热销车型的单车返利从8000元缩水到500元。

更有二级代理商曝出,某头部品牌的区域经理私下承诺:“只要完成提车量,允许跨区降价甩货。 ”

技术研发投入成为首轮牺牲品。

某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证实,三家车企客户突然暂停激光雷达项目。

更令人唏嘘的是,某新势力被曝解散800人规模的智能座舱团队,其刚发布的新车竟沿用三年前的语音交互系统。

行业观察人士发现,今年前五个月新能源汽车专利申报量同比下降18%,而营销费用占比普遍突破25%。

供应链的承受力到达临界点。

宁德时代对某车企实施原料断供的消息传出后,36家上市公司连夜发布风险提示。

江苏某压铸件厂负责人算过账:铝价上涨30%的情况下,主机厂竟要求降价15%供货。

更夸张的是,某三线品牌强迫供应商接受“销量对赌”,承诺的10万台采购量最终只兑现了1.2万台。

二线阵营的分化在沉默中加速。

零跑C11增程版官降2.3万当天,其常州工厂突然通知工人轮休三个月。

某新势力高管在闭门会上坦言:“现在不是考虑盈利的时候,而是看账上现金能否撑过双十一。 ”

知情人士透露,三家年销不足5万台的品牌正在秘密接触资产评估机构,某地国资的尽调团队已入驻其研发中心。

行业数据勾勒出残酷的生存图景。

中汽研最新报告显示,4S店单店月均销量跌破30台,库存系数高达3.5的经销商超过六成。

更触目惊心的是,15-20万元价位段出现“死亡交叉”——该区间在售车型数量增长47%,实际销量却下滑12%。

某咨询机构测算,目前每辆新能源车的平均残值率已低于燃油车8个百分点。

魏建军三年前的预言,正在每个环节得到验证。

当头部品牌用规模效应碾压成本时,跟风者不得不用技术缩水、质量妥协来换取生存机会。 某质检机构负责人透露,近期碰撞测试中获三星评级的车型数量激增,这些产品普遍存在“降价减配”痕迹。

而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更残酷——降价潮期间退订率上升至19%,口碑评分下降的产品再降价也无人问津。

这场始于价格战的行业地震,终究演变成全产业链的信任危机。

主机厂与供应商的扯皮官司激增,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冲突频发,就连充电桩运营商都开始重新评估投资回报周期。

当某地车展出现“买一送一”的促销横幅时,或许该思考: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究竟是谁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