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增产至1000万辆的背后:3000万辆中国车利润为何不敌它一家?

近日,多家日媒报道,丰田汽车将2025年全球产量目标从年初的990万台上调至约1000万台,逼近2023年的历史峰值(1003万台)

这一调整源于其近期强劲的销售表现,即使面临美国高关税压力,丰田仍逆势扩产

然而,同期中国汽车产业却陷入“量大利薄”的困境——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主席黄奇帆在贝壳财经年会上透露:今年1-6月,中国3000万辆汽车的利润总和,竟不及丰田一家(约600-700万辆销量)的利润

丰田增产至1000万辆的背后:3000万辆中国车利润为何不敌它一家?-有驾

一、丰田的“赚钱神话”有多夸张?

利润碾压式领先

丰田2024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净利润达4.79万亿日元(约2337亿人民币),尽管同比下滑5.6%,仍稳居全球车企利润榜首

对比中国车企:13家盈利上市乘用车企业2024年净利润总和仅1226.77亿元,若加上5家亏损企业,总利润甚至不足900亿,仅为丰田的40%

单车利润差距更大:丰田单车赚2.29万元,而比亚迪仅0.94万元

成本控制与全球化是核心武器

精益生产体系(TPS) :丰田通过零库存管理和供应链协同,将成本压缩到极致

利润来源高度集中:65.8%的营业利润来自日本本土市场(约1564亿元),北美、欧洲市场贡献稳定。即使在中国销量下滑,仍能通过全球布局分摊风险

丰田增产至1000万辆的背后:3000万辆中国车利润为何不敌它一家?-有驾

二、中国汽车的“3000万辆困局”

内卷厮杀,利润薄如纸

中国汽车产值利润率仅5%,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黄奇帆直言:“企业恶性竞争,价格战打到无利可图”

新能源车市增长放缓,但车企仍被迫投入巨额研发和营销费用,进一步挤压利润

缺的不是量,是“附加值”

黄奇帆点破关键: 高利润依赖“生产性服务业” ——即技术专利、品牌溢价、软件生态等隐形价值。他举例:“6000元手机,制造成本仅3000元,另一半全是知识产权”

反观中国车企:多数仍停留在硬件组装阶段,核心部件(如芯片、操作系统)依赖外采,利润大头被上游赚走

丰田增产至1000万辆的背后:3000万辆中国车利润为何不敌它一家?-有驾

三、丰田的隐忧与中国车企的突围机会

丰田并非高枕无忧

中国市场持续遇冷:2024年在华产量暴跌15%,销量下滑8%。面对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品牌攻势,丰田电动车布局迟缓,明后年电动产量目标大幅缩减20万台至80万台

利润预警: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骤降34.9%,创十年最大跌幅

中国车企如何破局?

技术突围:比亚迪刀片电池、华为智驾系统已验证——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代工命运”

品牌向上:蔚来、理想高端化尝试表明,溢价能力需长期投入,而非靠低价换市场

全球化布局:丰田60%利润来自本土的启示是:守住本土高利润市场,才有资本征战全球

丰田增产至1000万辆的背后:3000万辆中国车利润为何不敌它一家?-有驾

丰田增产至1000万辆,是全球化体系与精益管理的胜利;中国3000万辆却换不来同等利润,折射出“大而不强”的痛点。当车评人调侃“丰田明天倒闭”时,其利润表依然让对手望尘莫及。而中国汽车的真正挑战,或许不是产量数字,而是如何让每一辆车承载更多“中国创造”的价值。

黄奇帆的忠告仍在回响:“唯有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品牌溢价,中国汽车才能从‘内卷’走向‘外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