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特斯拉市值再次失守万亿美元大关。
从7月初开始,短短一周,股价大跌5%,市值蒸发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表面看是销量下滑,实则是多条战线同时失守。
欧洲市场新车注册量暴跌 37%,北美市场被新势力和传统巨头夹击,而中国市场的增速也已放缓,品牌势能开始松动。
资本市场的反应冷峻直接。
马斯克在一周之内解雇了负责制造和运营的高管阿夫沙尔,并亲自接手欧洲与美国的销售业务。
然而,这一决定并未起到稳定预期的作用,反而引来更多质疑:
“销售不是他的强项。”
“技术天才未必是市场高手。”“更重要的,是看谁来执行。”
真正能稳住局面的人选,不在公开发布会上、不在马斯克的推文中,而是两位长期在特斯拉体系中做重活的中国高管。
一个是任宇翔,曾为特斯拉拿下中国市场入场券、谈下政策红利、撬动全球布局的核心操盘手;
另一个是朱晓彤,把工厂蓝图变成现实产能,用上海速度打磨出全球制造模型的超级执行者。
他们背后站着的,不只是一个市场,而是一整套中国式解决方案。
而这套方案,曾在2018年拉住了濒临崩盘的特斯拉,如今可能还要再救一次。
01
在特斯拉的历史节点上,2018年是一个临界点。
彼时,Model 3 正值交付瓶颈期,内华达电池工厂产能地狱,良品率甚至一度低于20%;现金流捉襟见肘,马斯克承认“几乎一个月就要破产”;华尔街空头开始集中施压,一些大机构甚至预测“特斯拉活不过年底”。
而特斯拉在中国的境况更差。
Model 3定价49.9万元起步,配套服务薄弱,月销量跌破200辆。对于一个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来说,这几乎等于缺席。
马斯克考虑过放弃中国市场。他脾气急、节奏快,不喜欢复杂流程和政策壁垒。2017年起,他在内网里多次批评中国团队没有贡献,一度打算彻底解散中国销售。
而就在这个时候,任宇翔开始出手。
任宇翔在2015年加入特斯拉前,已是中美产业界的熟面孔。他是马斯克大学时代的同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里,两人曾合作做过量子干涉试验。
用马斯克的话说:“他是唯一一个物理比我强的同学。”
但真正让他进入马斯克视野的,不是学术,而是结构能力。
他能迅速理解一个技术商业模型的政策含义,也能在中美文化差异之间找到操作空间。在2017年,任宇翔首次提出:
“如果中国政府允许外资独资造车,将是一种长期利好。特斯拉不是要挤走本土企业,而是帮助供应链升级。”
他将这个观点精细拆解成政策影响图,并推演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逻辑。不是空谈改革红利,而是交出一整套“政府得什么、市场得什么、马斯克得什么”的逻辑闭环。
在他主导下,特斯拉的中国方案一步步清晰:
土地方面,选址临港特殊区域,利用新片区政策红利,压低成本;
金融方面,引入地方银行、国开行授信,敲定160亿人民币的低息贷款;
审批流程上,按特斯拉节奏倒推政府决策周期,每一个关键节点提前部署;
政策博弈方面,提出“特斯拉是样板,不是特例”的论述,帮助中方从国家战略角度理解这家企业的意义。
他不是翻译官,也不是 lobbyist(游说者),他是这场结构重建中的行动者。2018年7月,上海市政府与特斯拉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代表不是马斯克,而是任宇翔。
02
从政策博弈走到建设落地,换了另一种打法,也换了另一个主角。
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始动工。项目文件上计划“18个月建成”,但马斯克要求压缩一半时间。
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落到了朱晓彤手上。
朱晓彤2014年加入特斯拉,最早是中国区超级充电站负责人。没有特别显赫的背景,但极其看重节奏。他的办公室文化是:每个邮件必须5分钟内回复,所有计划必须当天能落地。
进入上海工厂项目后,他开始以近乎军事化的节奏推进各环节:
从拿地到开工,只用了6个月;
从厂房打桩到总装线调试,只用了180天;
项目推进会每晚开,所有部门反馈必须1小时内回填;
甚至连大年初一,也组织夜间验收。
整个2020年,朱晓彤几乎没有完整休假。
他亲自在工地睡过 20 多晚,参与了调产节拍、成本核算、供应链再选型等一线管理。
结果是,2020年Model 3 在上海全面下线,单车制造成本比加州工厂低35%。2021年再度降本至60%。
而后发生的事,是资本最喜欢的故事:
中国成为特斯拉最赚钱的市场;
上海工厂贡献了全球一半产能;
特斯拉股价从300美元一路攀升至1000美元以上,市值破万亿。
资本市场在看到马斯克时,也第一次注意到了一个叫“朱晓彤”的名字。
03
朱晓彤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拐点”,是在2022年。
那一年,全行业交付放缓,大量企业暂停生产。特斯拉没有停止。
朱晓彤直接带领核心产线团队吃住在工厂,建立闭环生产体系。没有请战,没有口号,只有结果。
上海工厂单月交付破10万辆,刷新全球纪录;
年度产量达到75万辆,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车开始出口欧洲、东南亚,供应稳定。
这一年之后,马斯克把他调往美国,进入总部体系。
2023年,他负责弗里蒙特、奥斯汀工厂产能提升;
2024年,晋升为全球制造高级副总裁;2025年7月,正式全面接手全球工厂体系。
从充电桩到产线,再到全球制造链,朱晓彤用了10年时间,把自己从“区域负责人”变成了公司结构里最核心的执行轴心。
他不是接班人,也不需要接班。他就是马斯克手中最稳定的“产业杠杆”。
很多人说任宇翔和朱晓彤是“救火队长”。
但他们更接近于构架师与体系工程师。
任宇翔解决的是进入中国的问题,但他的治理模式后来被特斯拉复制到柏林、墨西哥。他教会了特斯拉如何和一个产业政策体系做协商。
朱晓彤解决的是产能爆发问题,但他构建的制造模型与节奏管理系统,正在成为特斯拉全球生产流程的模板。
他们不是天降奇兵,也不是一次性的危机操盘手。他们让特斯拉在“愿景”与“现实”之间,有了一个稳定的中间层。
特斯拉是一家典型的创始人驱动公司,所有重要决策几乎都与马斯克有关。
但问题在于马斯克并不是一台机器。2025年的这轮市值回撤,再次验证了一个老问题:马斯克可以开创技术路线,但未必能掌控所有结果。
而任宇翔与朱晓彤,代表的正是对技术愿景的“可落地保障”。
他们理解马斯克,也懂产业节奏;他们不需要社交平台,不需要热搜标签,但他们能让计划变现实、让蓝图变交付、让品牌变利润。
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世界级公司必须拥有的搭子。
有了他们,马斯克才能专注于做马斯克。
而特斯拉,才能持续做一家真正赚钱的科技公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