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兰博基尼V12塞进MPV,30年前的设计师,比今天的新势力还疯

讲真,每次看到上古时代的概念车,我都会陷入一种哲学思考。

这些设计师到底是嗑了什么,才能搞出这么些离谱到三体人看了都想复活几个科学家来研究一下的玩意儿。

比如我们今天聊的这个,博通Genesis。一台1988年的概念车,一个试图把兰博基尼V12发动机塞进一台MPV的疯狂计划。

这事儿开头就透着一股子邪性。MPV是什么?是奶爸车,是长途旅行塞满熊孩子和尿不湿的工具,是实用主义的终极形态。兰博基尼V12是什么?是燃烧的汽油,是撕裂的空气,是副驾姑娘的尖叫,是速度与激情的化身。

把这两玩意儿捏一块,是什么行为?

这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这就像一个修仙门派的掌门,放着飞升大道不走,非要去钻研怎么用飞剑烤腰子才最入味。属于天赋点错了,但又错得那么清新脱俗。

你看这台车的设计,浑身都写着四个大字:“我疯了,装的”。

一个巨大的单厢车体,红得像刚从火锅里捞出来。然后,最典中典的设计来了,那个鸥翼门。但它不是普通的鸥翼门,它的铰链在前挡风玻璃正中间,每次开门,都像把一个完整的西瓜从中间一刀劈开。一半挡风玻璃跟着左门飞,一半跟着右门走。

就问你怕不怕?

这已经不是科幻了,这是玄幻。这根本不是车门,这是通往另一个维度的任意门。设计师的脑子里肯定装了个黑洞,把所有关于“合理性”、“工程学”、“安全性”的概念都给吸进去了,然后吐出来这么个玩意儿。这扇门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让你在停车场开门的时候,能顺便把旁边那台奔驰的顶给削了。

属于物理层面的掀桌子。我不好停车,你们也别想好过。

然后是那个心脏,来自兰博基尼康塔什的5.2升V12发动机,455匹马力。在那个年代,这数据简直是雷电法王杨永信下凡,电得一众家用车外焦里嫩。把这台发动机塞进一台MPV,这操作的荒诞程度,不亚于给一个相扑选手换上博尔特的心脏,然后逼他去跳芭蕾。

你以为他能健步如飞?不,他只会因为重心不稳而当场摔个狗吃屎。

这台Genesis就是这样。它重达两吨,配了一个老掉牙的三速自动变速箱。什么概念?你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在那边声嘶力竭地嘶吼,转速拉满,感觉地球都要倒转了。结果变速箱慢悠悠地“嗯?”了一声,思考了三秒钟的人生,才不情不愿地给你换个挡。

加速性能?别提了,伤感情。这玩意儿的零百加速估计跟司马懿的寿命差不多长。

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把兰博基尼V12塞进MPV,30年前的设计师,比今天的新势力还疯-有驾

车评人会告诉你,这是因为变速箱齿比设定有问题,底盘调校没做完。但我觉得,这才是这台车的灵魂所在。

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多年的中年人,现在越来越能理解这种逻辑。这台车的核心卖点,从来就不是“快”,而是“我有能力快,但我就是不快,诶,就是玩儿”。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属于强者的从容。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一身绝世武功,就是不去称霸武林,偏要去扫落叶。

同行看了也得傻。你以为他在第一层,搞性能MPV。实际上他在第五层,玩儿行为艺术。

更骚的操作是,这台V12发动机,几乎就直接安在前排座椅下面。

把兰博基尼V12塞进MPV,30年前的设计师,比今天的新势力还疯-有驾

博通的创始人Nuccio Bertone,对此有个非常乐观的解释,他说未来的汽车会非常可靠,发动机就像冰箱一样,塞进去就基本不用管了。

把兰博基尼V12塞进MPV,30年前的设计师,比今天的新势力还疯-有驾

听到这话,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兰博基尼的V12,冰箱?哥们,你是不是对意大利超跑的发动机有什么误解?那玩意儿不是机器,那是个需要定期上香、看它心情、哄着供着的祖宗。把它塞在座椅下面,维修的时候得把整个驾驶舱都给拆了。这哪是修车,这是考古发掘。

把兰博基尼V12塞进MPV,30年前的设计师,比今天的新势力还疯-有驾

只要这台发动机坏得够快,车主崩溃的速度就一定能赶上。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这台车的一切,都指向了一个结论:它根本就不是造出来给人开的。

它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压缩包”。它把那个年代对未来的所有幻想、所有不切实际的狂热、所有技术上的炫技,全都打包压缩在这么一个奇形怪状的壳子里。

你会发现,它跟今天的新势力造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家都在“整花里胡哨的”。今天的车企发布会,不讲算力,不讲激光雷达,不讲智能座舱,你都不好意思上台。各种名词满天飞,什么“端到端”,什么“大模型”,听得人云里雾里。

仿佛只要名词够硬,车就能自己飞。

但决定自动驾驶成败的,真的是这些实验室里的参数吗?不,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你把最牛逼的自动驾驶系统,放到一个三线城市的菜市场门口,让它在无数逆行的老头乐、横穿马路的大爷、以及突然窜出来的狗之间做博弈。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能在这里面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谈未来。

博通Genesis也是一样。它用一个V1t2发动机和飞船一样的车门,构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美好叙事。但这个叙事,在“只能坐五个人”这个最基本的MPV指标面前,碎得一地鸡毛。实用性甚至不如一台旅行车。

写到这里,我感觉博通老哥的精神状态,可能比今天的李斌老师还值得关心。

副驾驶座椅可以180度旋转面向后排,这设计倒是挺有意思。不过说起座椅,我想起我第一家公司的办公椅,那简直是反人类工程学的巅峰之作,坐一天下来感觉腰椎都要离家出走。我严重怀疑那个设计师后来也去搞概念车了。

所以,这台Genesis到底是不是一台失败的作品?

从产品角度看,它失败得彻头彻尾。

但从另一个维度,它又成功得无以复加。它存在的意义,就不是为了量产,不是为了解决什么出行痛点。它就是一个图腾,一个宣言,是博通这家设计公司对着整个汽车行业的一次盛大“整活儿”。

它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世界: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想象力是用来挥霍的。我们能把最狂野的心脏,塞进最居家的身体里,虽然它跑不快、坐不了几个人、还天天坏,但它酷毙了。

这是一种信仰。就像今天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内饰、公差、性价比,他都觉得你俗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这台车,就是那个年代的“品牌玄学”。它不是交通工具,它是一个价值连城的“谈资”。拥有它,就拥有了在所有聚会上成为焦点的能力。

所以你看,这么多年过去了,车圈的本质一点没变。大家玩的还是那一套,用一个极致的、偏科的、甚至有点畸形的产品,去定义一个全新的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包装成信仰,卖给那些愿意为之买单的人。

只不过,当年的“发动机”,变成了今天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罢了。

不装了,摊牌了,都是一个路子。加大加大加大,堆料堆料堆料。

而博通Genesis,就是这场疯狂游戏的开山鼻祖之一。它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一种巨大的成功。

它赢了,因为它压根就没想过要上桌吃饭。

它最好的归宿,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