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赛道风起云涌,从来都是“能者上桌、弱者退场”的逻辑。虽然行业总在吹热风,销量曲线节节高升,但真正懂行情的人都知道,最后能站在舞台中央的,终究是少数派。
眼下,车圈里议论纷纷的焦点,悄然指向了一个名字——哪吒。
是的,就是那个曾高喊“为年轻人造车”的品牌。如今,这个曾经的小黑马,似乎已经越来越接近出局的临界点。
被告上法庭的不是哪吒,而是账没结清惹的祸?
5月中旬,一条信息悄悄挂上了“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内容不长,但分量不轻:哪吒汽车背后的合众新能源,被一家广告公司申请了破产审查。
你没看错,不是什么动力电池供应商,也不是大宗原料商,而是一家搞传播推广的公司。
乍一听确实有点奇怪——广告公司凭什么“申请客户破产”?但现实往往比剧本更离谱:这类案子,背后往往是企业流动性濒临干涸,连“宣传预算”都无力兑付。更直接一点说,哪吒可能已经到了“日常开销都开始断供”的边缘。
换个角度看,这不是单纯的商务纠纷,而是被拖欠方的一次“极限维权”。
真正压垮企业的,从来不是山,而是不断叠加的沙子
哪吒的困境,不是今天才冒头的。
从年初开始,各种负面声音就不断冒出来:什么“销量掺水”、什么“拖欠供应商款项”……甚至有传闻说总部都被围过。虽然不少信息被官方辟谣,但看似偶发的这些消息,逐渐串联出了一个更大的真相:这家公司,正在全方位失血。
别忘了,哪吒不是没有高光时刻——巅峰时期它也闯进过“新势力前三”的排行榜。但很快就被现实“摁”了下来。2023年销量下滑,市场反响平平,几款新车更是没能掀起太大水花。
而从账面来看,三年合计亏掉180多亿,又没有像样的盈利来源,说白了就是“不会自己造血”。如今连广告商都出面讨债,这种“末梢动脉出血”最容易致命。
这不是倒下的开始,而是信用断裂的结果
说到底,广告公司会去打这种官司,不是图热闹,而是对客户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往深了说,是哪吒在产业链条里的“信用评级”开始雪崩。
别忘了,去年年底另一家传媒公司也干了类似的事——福石控股起诉哪吒拖欠5300多万服务费,还申请了财产保全。这说明什么?不是一家供应商“情绪化”,而是整个生态链上的债权人,开始不再相信它还能还钱。
这种情况一旦蔓延,比亏损更可怕。因为信用,一旦塌方,连最基本的合作都没法维系。
舆论场上,哪吒这回真是“又摊上事了”
讲真,哪吒最近的存在感,全靠负面新闻撑着。
过去两年,它就像一个“伤员”,被舆论场轮番审视:是不是要破产了?是不是融资断裂了?是不是团队动荡了?
这次则更进一步,已经不是坊间传闻,而是法院挂网实锤。而且发起人并不是哪个大厂,而是广告供应商。这说明,连最外围的“外协”都忍不下去了。
从公众观感看,这几乎是一种“破防”行为:广告公司不怕得罪品牌方、不怕影响二次合作,就是要把账结清。这个动作背后,是合作链条对哪吒信用的彻底否定。
也意味着,哪吒正在一点点滑向“失控区”。
新势力必须卷,但得卷得值钱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行业正处在一个“清洗期”。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80万辆,市占率已经拉到40%以上。从宏观层面看,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从企业个体看,却是生死时速的博弈。
头部选手在加速做大——比亚迪、理想、问界、特斯拉几家轮流“通杀”热搜;而边缘品牌则在一点点被市场吞噬。
别说哪吒,哪怕像零跑、爱驰、天际这类品牌,也都面临着“怎么活下去”的核心难题。
关键是,有些品牌再怎么亏,它背后有靠山、掌握核心技术,还能靠资本撑一撑;而像哪吒这样“讲故事式”打法的,如果不出奇招,很容易就被边缘化。
小结:淘汰赛没有温情,只有结果
哪吒汽车现在面临的,不只是现金流问题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系统崩塌”的典型案例——你可以短期亏钱,但你不能让合作伙伴对你彻底失望;你可以战略烧钱,但不能让供应链怀疑你还在不在台面上。
破产审查是否真正进入流程?法院最终怎么裁定?没人能现在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哪吒现在在市场上的信用,正被一层层剥离。未来几个月里,它要么“起死回生”,要么就此沉底,很可能会给整个新势力行业带来又一轮警示。
在这场新能源的淘汰赛中,没有谁可以永远当主角。你不前进,就只能被替代。不是谁要你走,而是这个行业,本就没打算让所有人留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