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本田黑科技”?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曾经以“黑科技”闻名的本田,现在怎么样了?
曾经的本田,那可是技术宅们的梦中情人。从F1赛场到家用车,本田的技术迁移堪称一绝。1965年墨西哥大奖赛上,本田RA272的V12发动机以9000转高亢声浪震撼赛场,这份对极致动力的追求,被浓缩在雅阁的1.5T地球梦发动机中。通过VTEC技术优化气门正时,配合F1级快速燃烧技术,这台民用发动机可爆发182马力,涡轮迟滞控制在0.3秒内。型格e:HEV更将混动系统响应速度提升至F1级别的0.1秒油门跟脚度,实现“电车般瞬时响应,燃油车般持久耐力”的矛盾统一。
F1赛车核心的轻量化与高刚性原则,在广汽本田HA新架构上得到完美。以皓影为例,其车身采用46%超高强度钢,扭转刚度提升25%,过弯侧倾角比同级SUV减少3°。工程师透露:“我们甚至移植了F1单体壳车身的部分设计理念。”而纯电平台P7的50:50配重比,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的赛道化设定,证明家用车也能拥有性能车的平衡基因。
在纽博格林赛道,本田工程师用特殊设备记录下冠军车手角田裕毅的每一个刹车点。这些数据终转化为雅阁MMS运动管理系统的标定逻辑——通过100毫秒级动态调整四轮扭矩,实现“压过硬币感知路况”的精准反馈。奥德赛的5.4米小转弯半径,则源自铃鹿赛道S弯的调校经验,让MPV也能在山路劈弯时保持车身姿态稳定。
2026年本田F1赛车将采用更极致的混动系统,而现款型格e:HEV已提前实现类似技术路径。其PCU动力控制单元借鉴了F1能量回收系统的“剃刀逻辑”,将每一滴汽油的燃烧效率提升至41%,远超民用级35%的平均水平。雅阁e:PHEV实测2132.7公里续航的背后,是F1车队验证过的热能管理方案在发挥作用。
然而,如今的本田,却似乎有些迷失了方向。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本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2024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终端汽车销量为85.23万辆,同比下滑约31%。从巅峰时期的162.7万辆,到如今,本田已经连续4年销量大幅下滑。今年1-5月,本田在中国继续下滑,累计销量25.67万辆,同比下滑26%。处于“失速下坠”的状态。
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踏空,更是让人惋惜。拥有混动技术的本田,在中国市场遭遇严峻的价格挑战,且其混动系统成本比头部自主车企缺乏竞争力。尽管本田认为其技术路线具有差异化优势,但市场并不买账。品牌传播则固守不接地气的日式思维,初代电动化车型取名中国人看不懂、记不住的“e:NS系列”,之后基于新架构打造的“烨”品牌,也是品牌大忌的生僻字和文化不相容。
几款新纯电车型更是续航短、定价高,与市场趋势背道而驰。上市伊始就大幅降价的P7和S7,两款车加一起不到200台的销量,让本田的新能源战略陷入尴尬。
智能化水平,则与同价位的新势力存在不小代差。无法与新势力PK屏幕数量和尺寸,更别提8295座舱芯片、激光雷达和高阶辅助驾驶。连隔壁日产都靠借力Momenta的N7小爆了,本田新推出的S7与P7还尚未搭载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按规划,与Momenta合作开发的ADAS系统计划要到2027年才大规模应用。
新的技术和产品不被认可,过去的品牌力也在被侵蚀。曾经本田被认为质量稳定、技术先进。降价之后的本田,在车型细节上出现了明显“缩水”。掀开CR-V的底盘护板,裸露的刹车油管、短小的隔热瓦、凌乱的密封胶,粗糙程度不忍直视。
在新势力为了提升操控,纷纷开始卷底盘技术,使用粗壮的铝制双叉臂和五连杆悬挂,甚至越级配置空悬时,CR-V还在使用冲压钢板的麦弗逊和单薄的E型四连杆。
在近年频频爆出的日本车企造假事件中,也不乏本田。去年6月,日本国土交通省通告丰田、马自达、雅马哈、本田技研和铃木在车辆性能测试中存在不当行为。本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飞度、NSX、Freed等22款车型噪音测试环节作假。
在一次次造假新闻中,日系工匠精神和本田黑科技神话都在坍塌。
短时间内,本田靠过去产品积攒的“惯性红利”和以价换量依然能维持住基本盘,不至于跌落谷底。但离过去的辉煌,越来越远。
朋友们,你们觉得本田还能找回曾经的“黑科技”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