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

近些年来,大家在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耳朵边上总会听到一个特别诱人的词儿——“终身质保”。

一听这个,心里头就觉得踏实,感觉这车买回来,以后不管开多少年,只要出了毛病,厂家就得管到底,这不就跟上了个永久保险一样吗?

可最近发生的一连串事儿,却让不少车主心里犯了嘀咕,这听着像“铁饭碗”一样的承诺,怎么到了自己身上,就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被收走的“纸饭碗”了呢?

甚至有车主为了保住这个权益,在4S店花了十几万修车,到头来还是被告知“您已经脱保了”,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

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有驾

这“终身质保”到底是实打实的福利,还是车企画出来的一个大饼,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一个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事。

河南郑州有位郭先生,是国内一家知名新能源品牌的早期车主。

去年,他的车在山西出了点事故。

厂家派来的拖车在救援的时候,因为车辆没电了,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范操作,直接硬拖,结果把车子的防撞梁给拽断了。

车拖到4S店,维修师傅开出的单子吓了郭先生一跳,要修好得花将近14万块钱。

他当时就觉得这费用太高了,想着要不去外面的修理厂问问价,兴许能便宜不少。

可4S店的工作人员听他这么一说,立马就提醒他:“郭先生,这车您可得想好了,要是不在我们店里修,您这个‘终身质保’的权益可就自动取消了。”郭先生一听这话,心里就纠结了。

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有驾

这“终身质保”可是买车时的一大卖点,为了保住这个长远的保障,他一咬牙,得,就在4S店修吧。

钱是花出去了,车也修好了,本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更让人想不通的还在后头。

到了今年7月份,郭先生车上的空调压缩机坏了,这属于质保范围内的东西,他理所当然地把车开到4S店要求保修。

结果,4S店一查系统,客客气气地告诉他:“不好意思,您的车辆已经不在终身质保范围内了。”郭先生当场就懵了,这是什么道理?

我去年为了保住这个质保,才在你们这儿花了14万修车,怎么现在反而因为修了车,质保就没了?

这逻辑上怎么也说不通啊。

经过反复沟通,在媒体的帮助下,官方才给出了一个解释,说是因为去年的事故导致了车辆的纵梁发生了变形,按照购车时的权益告知书,这种情况属于重大结构损伤,所以终身质保权益被取消了。

郭先生更不服气了,他坚持认为,当初山西的4S店都承认是他们拖车不当造成的损伤,维修费也是4S店出的,怎么现在这个责任又全算到事故头上了?

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有驾

你看,这事儿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双方各说各有理,但最后的结果是,车主花了高价钱,却还是失去了最重要的保障,成了最无助的一方。

如果说郭先生的遭遇是掉进了“维修”的坑,那另一批车主的经历,则是因为“开得多”而惹上了麻烦。

同样是这个品牌,它早年为了吸引第一批用户,打出了“首任车主不限里程、不限时间”的终身质保和免费换电服务。

这个承诺对于那些用车频率高的人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有位做生意的车主,因为业务需要,经常在沿海几个省份来回跑,一年下来,行驶里程达到了17万公里。

可就在不久前,他突然收到一条短信,通知他,因为他的车辆使用强度“远超普通用户日常使用场景”,被判定为“特殊使用”,所以他的终身免费换电和终身质保权益被取消了。

这位车主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怒,他表示自己买车时,看中的就是“不限里程”这四个字,现在车企却反过来用里程高为理由单方面毁约,这完全不合理。

这事在网上一曝光,马上引起了很多有类似经历车主的共鸣。

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有驾

一位常年往返江苏和新疆的车主,一年跑了15万公里,也被以“非正常使用”的理由取消了权益。

还有一位更厉害的车主,两年跑了35万公里,也遭遇了同样的处理。

大家发现,被取消权益的时间点都出奇地一致,而且都是车企单方面通知,连个解释和申诉的机会都没有。

当车主和媒体去询问具体的标准和证据时,车企方面的回应要么是“内部标准”,要么就是建议车主去法院起诉,这种态度让车主们感到心寒。

这一系列纠纷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车企在做营销宣传时的美好承诺,和自身运营成本压力之间的矛盾。

大家得明白,车企推出“终身质保”这么诱人的政策,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为了让消费者敢于尝试新产品,打消他们对电池寿命等问题的顾虑,这种“终身”承诺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但是,承诺说出去容易,要兑现起来,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成本。

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个品牌来说,根据公开的财报,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额已经超过了千亿。

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有驾

在这种巨大的盈利压力下,每一个可以节省成本的地方,都会被严格审视。

那些一年跑十几万公里的高强度用户,对于换电服务和质保维修的需求,远高于普通家庭用户,自然就成了企业控制成本时首先要考虑的对象。

于是,合同里那些当初看似不起眼的“模糊条款”,就成了车企收回权益的“尚方宝剑”。

比如,在大多数终身质保的协议里,都会有类似“车辆不得用于营运或特殊用途”的条款。

但什么叫“特殊用途”?

一年开17万公里算不算?

这个解释权,往往被车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他们可以不提供你跑网约车的直接证据,只用一个“超出日常使用范畴”的帽子扣下来,就能单方面终止服务。

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有驾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陷入了一个有理说不清的困境。

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其他一些汽车品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有的车主明明按时保养,却因为“保养次数不够”被判脱保,有的品牌则因为“质保政策区别对待”而遭到大量投诉。

这种“宽承诺、严执行”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为企业省下了一些钱,但从长远看,损害的是品牌的信誉和消费者的信任,这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面对这种局面,是不是说“终身质保”就彻底没指望了呢?

其实也不尽然。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去解决问题。

我们也能看到,整个行业在经历了这些风波之后,也在慢慢地反思和进步。

一些有远见的车企已经开始意识到,与其跟用户在模糊的条款上玩文字游戏,不如从一开始就把规则定得清清楚楚。

比如,现在有的品牌在推出终身质保政策时,会明确写出附加条件,例如“年行驶里程不超过3万公里”。

14万修车被4S店坑,脱保判定太霸道,新能源终身质保成新陷阱-有驾

这样一来,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就一目了然,自己能不能接受这个条件,符不符合自己的用车习惯,可以自主选择,这就大大减少了日后发生纠纷的可能性。

虽然这是个限制,但它是一个公开透明的限制,比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部标准”要好得多。

同时,质保政策本身也在变得更加精细和合理。

过去那种大包大揽的“整车终身质保”,正在被更具针对性的方案所取代。

比如,很多车企现在主推的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终身质保”,因为这几样是新能源车的核心,也是消费者最担心的部分,而对于其他易损件,则实行常规的有限质保。

还有的品牌更进一步,承诺的是“电芯终身质保”,而不是整个电池包。

这种分级的保障体系,既能抓住消费者的核心关切,又能让企业的成本控制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是一种更加务实和可持续的做法。

更有企业开始探索如何让这份权益流动起来,增加它的价值。

比如有品牌就推出了“终身质保接力计划”,老车主换购本品牌新车时,可以将原来的终身质保权益转移到新车上。

这不仅能有效提升用户的品牌忠诚度,也让“终身质保”不再是一次性的营销噱头,而是真正融入了用户的整个拥车周期。

这些积极的变化说明,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从过去那种粗放式的营销竞争,转向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长期关系的精细化运营。

对于车企来说,只有真正把“终身质保”看作是一份需要认真履行的长期契约,而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广告语,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的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