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在都不再做新能源汽车了,我国继续推下去,感觉这事儿就不太靠谱了。
你说的这个观点我相信大家都见过,有些人觉得要是真觉得新能源汽车有多棒,怎么其他国家都放弃了呢,难不成他们都是傻瓜?
既然有人问那为什么我们国家还得继续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原因可是不少呢。毕竟,环保、节能、减排这些事儿,哪个国家不想做到位?再说,推动新能源车还能带动产业升级,增加就业岗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知道,新能源车也是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趋势,抓住这个机遇,才不至于被别人甩在后头不是?
冰与火的现实处境
最近,汽车圈里掀起了一股奇怪的浪潮。一方面是海水的意象,一方面则是火焰的景象。
说到火焰这块,指的就是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市场。就在某年七月,出现了个让人震惊的数字:当月,新能源车在国内的渗透率,首次突破了51%的大关,创出了历史新高!
这就意味着,街上的新车里有一半以上都没有排气管了。你得知道,年初这个比例还在32.8%左右呢。
这股火热的势头,国产品牌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
你瞧比亚迪吧,今年前八个月,累计卖出了286.4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多了23个百分点,真是挺厉害的。
上汽集团也不落下风,八月份卖的车里,超过三成是新能源车。至于吉利汽车啊,更是火力十足,8月新能源的销量同比猛增了95%。
实话说,数字说话,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已经突破900万台大关,而且连续九年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除了国内市场火爆之外,出口呢,也逐渐变成了习惯性事情。
过去一年里,汽车出口总数突破了500万台,而在这些里边,最主要的可是那些“电动”新成员,绝对是主角啊。
丰田、大众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老牌巨头,现在的销量排行榜上,正被我们的国产品牌一个接一个追赶过来,真是让人惊喜呀。
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去年,苹果公司突然放话,说那个搞了十年的造车项目不干了,真是让人挺意外的。
这个消息可就是个大新闻,瞬间引得圈内外人都在热议。紧跟着,那些传统车企大佬们也纷纷“收手”了。
奔驰就宣布了,本来打算到2025年让电动车销量占一半的计划要往后推,改期了。
奥迪的CEO也翻了个面,否认了之前说得到2033年要全部停售燃油车的事。福特和通用汽车则是毫不掩饰,表示研发和生产的重点,依然得是燃油车。
就连特朗普政府也曾下达命令,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这到底咋回事呢?一边儿是拼命干,一边儿又集体“休息”似的放缓脚步,这是不是说明咱们走错方向了?全世界都在打算放弃新能源,偏偏咱们还在坚持到底,是不是有点儿奇怪?
这事儿说白了不是非黑即白的对与错,而是各个国家在自己那块棋盘上经过仔细斟酌之后的选择。
中国的电车是生死题
要知道,中国搞新能源车,压根儿就不是个选不选的问题,而是一场关系生存的大事。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两个字:安全。细说起来,就是能源安全。
咱们国家的原油,有超过75%都是靠进口的,这算啥概念呢?就是那年统计的数据也摆出来了,光从国外买回来的原油就得5.64亿吨。
这事儿可不光是把大量的外汇跑到海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我们国家的能源命根子,很大程度上掌控在别人手里。
更要命的是,这些宝贵的石油,大部分得靠马六甲海峡之类的重要航道运过来。
一旦地缘政治有点动静,这条能源运输线就可能随时被切断。这个风险,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说,真是不能容忍的。
因此,把一部分汽车的动力从石油转到咱们自己能生产的电上,已经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国家大事。
这不仅仅是被动应对,更是一场主动出击的战役。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别人玩了百多年,技术门槛又高又坚固,要我们追赶,真的不容易。
在新能源车这个圈子里,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可真是个难得的“弯道超车”好时机。
汽车产业被视作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既能推动电池、电机到智能系统这条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又能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事牵扯到咱们是不是能从一个“汽车大生产家”,真正迈入到“汽车强国”的行列里头。
人家有咱这条件吗
决心定了只是开了个头,成不成还得看底气有多足。况且,咱们中国为新能源车的崛起创造了个“丰厚”的土壤,这是西方市场短时间内根本模仿不来的。
咱们先简单算一笔账吧,现在油价随时在8块钱一升,而居民用电呢,很多地方低到三毛钱一度。
开燃油车,一公里下来少说得六毛到一块钱,换成电动车呢?充一次电也就几十块钱,到底每公里大概花两毛左右,差得远呢。
要是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跑1.5万公里,用电动车的话,能比油车少花个六千到一万两千块,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这笔开销,老百姓心里都清楚明白。巨大的使用成本优势,才是市场能快速被唤醒和推动的最直接动力。
反过来看,美国,那边的电价和人工费都贵得离谱,结果就是电动车在使用上的成本优势大大打折扣。
消费者的热情自然也就没那么高了,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也就大概15%左右,还是挺低的一个水平。
除开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早在2014年,国家就将发展新能源列为核心战略,然后又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支持政策,整体上可以说是全方位推动的一个布局。
从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到不限行、部分区域还能享受免费停车,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措施,都在引导着消费者逐渐转向电动车。
最让人佩服的是咱们那被叫作“基建狂魔”的执行力。西方还在为其充电桩头疼、推来推去的时候,我们的充电网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铺得密密麻麻了。
全国的充电设备已经超出了1000万台,真是实现了“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的全面布局。
现在不少城市,“5分钟充电圈”正慢慢变成现实,帮大忙解决了用户的续航担忧。
到头来,是咱们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壁垒。西方国家普遍遇到“产业空心化”困扰,想发展新能源,可许多核心零部件还是得从海外进口。
咱们这边,可是全套的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甚至到智能驾驶系统,全部自主搞定。像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早就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这种自己掌握、自己控制的本事,不光能压低成本,还能迅速更新技术,这可是真正我们的杀手锏。
别被“放弃论”带偏了
现在回头看看西方汽车厂商那些“放慢脚步”的操作,是不是就明白了不少?网络上流传的所谓“外国放弃论”啊,很多都是只看到局部新闻,片面理解,把一些战术上的变化当成了整体策略的放弃。
媒体总喜欢把奔驰推迟目标、苹果项目取消之类的消息放在头条,因为这些新闻有话题,容易让人觉得“电车这块儿不行了”。
不过,这也只是事情的其中一面罢了。
另外一头,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推出了新款电动车iX3,而大众的CEO也公开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希望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场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就算奔驰宣布推迟目标,它的CEO也还留有余地,他说只要市场情况允许,到2030年实现全部电动化的决心一直没变。
懂了啦,这根本不是说放弃,而是在承认中国市场暂时占了优,然后采取的一种战略性收敛。
打不赢,就先歇歇,收紧手里的利润“金库”——燃油车,同时养精蓄锐,静待下一次出击。这种做法,就算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术。
更得留心的是,产品打不过时,他们就开始换跑道了。欧盟已经展开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还打算提高关税呢。
这正好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力,已经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压力了。
因此,他们并没有打算退缩,只是将战斗的地点从单纯的市场竞争,转向了贸易规则和政策壁垒这方面。
而且,竞争的范围也可不止纯电这一块。丰田一直把发展重点放在混合动力车和氢能源技术上。
这就代表西方没有放弃新能源,而是在努力尝试各种技术路线,比如纯电以外的办法,想找个新的突破点。
结语
所以说,中西方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上出现分歧,并不是谁走错了路,而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产业底子和战略需求,做出的一种必然且合理的抉择。
中国凭着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国运”,依靠无可匹敌的制度优势、庞大的市场范围以及扎实的产业链基础,在纯电动车这条路上,确实赢得了一个阶段性的大幅领先。
而西方的“放缓”与“调整”,意味着全球汽车业的竞争会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复杂的局面。
不再只是比拼单一产品,现在变成了关于技术标准、供应链稳定和贸易规则的多方角逐,格局变得更加多层次和复杂。
所谓的“退潮”,或许只是新一轮更为激烈的较量刚刚拉开序幕。这场大戏,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