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公里每小时。
你把这个数字放嘴里咂摸一下,是不是尝出点五味杂陈的味道?
就在隔壁主干线动不动就拿350公里的时速出来“炸街”的时候,这条让如东人民望眼欲穿了小十年的“通苏嘉甬铁路北延段”,给出的见面礼,就是这么个速度。
说实话,这感觉挺拧巴的,像是一场苦等多年的盛宴,最后端上来的主菜,是一盘温吞吞的白切鸡。
你说它不好吃吧,它确实是肉;你说它好吧,总觉得缺了点爆炒的火候。
这事儿要是从头捋,得把日历翻回到2020年。
那会儿,“如东延伸段”这几个字第一次被写进红头文件里,就像往一潭死水里扔了块巨石,整个南通东北角都跟着激动了一下。
毕竟,在那个高铁已经跟共享单车一样普及的年代,一个地方还没通高铁,感觉就像全村都用上5G了,你家还在用电话线上网,多少有点抬不起头。
可光环这东西,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
通苏嘉甬主线,那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选之子”,国家“八纵八横”的亲儿子,一路绿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杭州湾上那座桥,恨不得一天一个样,跟搭乐高似的往上长。
相比之下,咱们这条小小的延伸段,就像个没人疼的旁支庶子,除了名分有了,啥实际的好处都没捞着。
那几年,主线热火朝天的新闻底下,总有如东的网友在评论区弱弱地问一句:“那个……延伸段有动静了吗?”
得到的回复,大多是沉默,或者一句“再等等”。
这一等,就等到了风都转向了。
中间那些磨人的流程——可研、评审、招标、审批——就像一场没完没了的俄罗斯套娃,你以为揭开一层就到头了,结果里面还有一层。
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岔子,这事儿就又得回炉重造。
所以说,当“年底动工”的消息最终砸实的时候,与其说是狂喜,不如说是一种解脱。
就像跑了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撞线的那一刻,你脑子里想的不是庆祝,而是“我X,终于能躺下了”。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让人心里犯嘀咕的200公里时速上。
我不是什么技术控,但我知道一个道理:路修好了,再想拓宽,那成本可就不是一回事了。
今天你觉得200公里够用,十年后呢?
当长三角一体化的融合越来越深,当人流、物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时,这个速度会不会成为新的瓶颈?
这就像你花大价钱装修房子,别的都用最好的,结果在最关键的水管电线上省了钱,说“暂时够用”。
这不叫精打细算,这叫给未来埋雷。
我宁愿相信,这不是什么“区别对待”,而是权衡利弊下的“最优解”。
但这个“最优”,究竟是谁的最优?
是站在全局角度,还是站在一个亟待发展的区域角度?
这事儿,就怕深想。
当然,咱也不能光站着说话不腰疼。
近百亿的投资,砸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公里上,每一分钱都是真金白银。
也许,这就是现实。
在庞大的资源棋盘上,总得有取舍。
对于如东来说,能从“没有”到“有”,已经是质的飞跃。
至于“好”和“更好”,那是下一步才需要焦虑的问题。
说到底,一条铁路改变的,远不止是地图上的两点一线。
它改变的是人的生活半径,是企业的成本账本,更是一个地方的“心气儿”。
当第一辆动车开进如东东站,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远方的客人,更是一种被主流接纳的身份认同。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一直被屏蔽的群聊,终于有人把你拉了进去。
行吧,200就200,好歹给的是张坐票,不是站票。
先挤上这趟时代快车再说,至于车上的座位能不能换成商务座,那是以后的事儿,咱们再慢慢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