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几年汽车行业里最让我能切身体会的变化,还是新能源车的政策。前几天跟老张,一个郊区4S店的销售扯了半天,他说:现在买电动车,明年政策还稳准狠,购置税啥的继续免着,搞得客户瞅这车买车都比拼时机似的。(样本少)
他说完,我手里还拿着手机,自己心算了一下。比方说,一台指导价25万左右的电动车,购置税能省下4%左右,也就是1万元钱,这对不少预算紧张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一笔大红包。再加上下乡的补贴,估计不少地方的实际入手价能再打八五折左右。(体感/估算)
但是你仔细想想,免购置税这是个好事吧?但问题来了,持续免税意味着财政收入少了,国家得通过别的手段来补贴,长远看是不是能支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跟老李聊过,他说:这政策短期能拉销量是肯定的,但你看芯片那些供应链紧张的情况,厂子供不上货,盲目刺激,有时候反而积压问题更严重。(同事谈话)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两款新能源车,比如某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国产车现在被政策扶持,购置税免除,配套充换电设施也不断完善,甚至还能参加电动车下乡计划;而合资品牌在价格优惠上没那么慷慨,购置税减免有,但力度不一,且下乡政策覆盖不到宽泛。实际买车时,国产车的实操便利感会明显好一些,尤其是在边远地区。
说到供应链,我想用厨房做个比喻。车企做新能源汽车好比做一道复杂菜,芯片就像主料,电池是辅料,软件以及操作系统是佐料。政策给厨师(车企)买材料的预算增加了,也有补贴让他们花更少买到好料,但这厨师能不能真正做出好菜,还得看供应商有没有现货,是不是炒菜的锅和火候都合适。缺一环,最后的味道都打折。
我刚才说免购置税是好事,话说回来也得打点折扣。免购置税虽然能刺激消费,但刺激的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还在突破期,尤其是那个大算力芯片,说白了就是让车聪明的那个脑袋,价格依然偏贵,产能又吃紧,车企资金链和供应链压力不小。长远看,单靠税收优惠撑起市场能有多稳,我有点怀疑。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参加一个新能源汽车技术交流会上,一位技术大咖提到目前车用大算力芯片产能不足,车企大概率会优先给高端车型配备,普通家庭买车就得再等等——这不就是现在供需矛盾的典型体现吗?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到底这个优化购置税和车船税优惠的政策,还能不能持续?政策制定者们有没有在思考,怎样平衡国家财政收入和行业发展?而且,新能源车下乡政策会不会造成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或者销量泡沫?这些都不好说。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电动车有时看起来便宜,实际用起来成本反而没那么低?先不说电池更换啥的,光充电桩布局不完善,跑长途一趟就得提前规划3小时,这和买车的愉快感相比,差距太大。是不是不光要优惠政策,还得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才是真正让用户安心用车的关键。
说实话,我也有点嫌麻烦。和朋友讨论电动车,大家总问:现在买值不值?我只能说行情复杂,别人说好,自己买了还得看服务和实际体验。政策能帮忙省点钱,但核心痛点技术没解决之前,这个行业的发展走得还没那么稳。
再来点随便猜的:我觉得国家这次提到的大模型、新体系电池技术,其实和人工智能加持一把车,可能是一条新路,但短期内大家还看不到成果(不确定)。毕竟新技术渗透,得给车和司机都有个适应过程,不能太急。
聊聊车船税,老张也提到,车船税优惠不像购置税那么直观,但这钱一旦少交,短期内车主负担变轻,长远看地方政府也得靠别的经济手段弥补,可能会通过或者收费方式反补,这又是一个政策灰色地带。
最后我想说,这条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车企和用户都难受。比如哪天你买了新车,结果高级电脑系统出点故障,4S店修理工就跟我说过,别太指望软件能一直完美,工业产品没法升级成理想生活,就是这样。说完耸了个肩。
所以,你觉得,政策连续给力,市场就真能升级吗?新车技术真能快点成熟吗?其实我更关心的是,当我晚上开着新能源车回家的时候,那仪表盘上的那个静静闪烁的小灯,到底是在告诉我车子已经准备好了,还是随时可能跳闸?这种感觉,是不是还得靠不断创新和实实在在的用户体验来撑着?(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