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

上船出海,那是个好事;但一到印度,简直就像进了鬼门关!

国内的汽车市场闹得不可开交,听说哪家车企要出国,立马就被当成了天大的好消息,就算只是一点儿风声,车企照样乐得股价飞上天。

刚前阵子,听说比亚迪打算去印度砸百亿建厂,这个年卖四百多万辆车、神气得像个王者的家伙,竟然真的在那儿瑟瑟发抖,眼里都能看出怕得不轻啊!

巴拉特这块大蛋糕,人口多得像人山人海,土地广得跟张大妈的法拉利似的,经济也是数一数二的厉害。这样一看难道就不该跟你比亚迪来点小八卦吗?

这么急着跟我划清界限,怕啥呢?

这就扯到一个网络老笑话了,“印度赚的钱就像流水,花出去的劲头儿一个比一个猛!”

这可是个180亿的大狂欢啊!

这会儿啊,大众印度那堆儿兄弟正为那罚款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2024年11月,印度的税务局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爆料说过去十多年里民众逃了14亿美元的税!加上罚款和滞纳金,总共要追回25亿美元,相当于180亿人民币;有媒体还在那嚷嚷,说罚款最高可能飙到28亿美元呢!

你晓得不,去年大众在印度挣的钱,也就差不多八千万元,这一处罚简直就像让他们在印度白忙活了225年!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路透社,哎呦喂,这个消息机构就像一碗热腾腾的粥,啥事儿都能搅和一块儿!

别提了,印度那边的政府开始在港口把大众的零部件扣留了,还打算把部分钱给冻上,这可真让企业的运营受到重创,大众在印度可能要遭殃喽!

印度那边到底在吵啥呢?

简单说就是在烦恼怎么交税这事儿。

在印度,整车和零件的税收就像是搞笑的小品,整车进来要交100%的大红包,而那些零件拼拼凑凑组装成车,只需要给30%到35%的小礼物;如果你只想偷偷带几个零件回来,那就好办了,税率就10%到15%了,简直像找到了特惠!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据印度税务局的说法呀,大众在印度玩的是一种很特别的采购游戏,他们分几次从德国、匈牙利等地购零件,今天买发动机,明天再搞底盘回家拼装,旗下车子的零件进口率居然高达97%,这简直就是个组装大赛!

印度老百姓报税时,是按零件进来的来算的,不像CKD那样,上报“我进口了多少车的配件”。这样一来,既能确保大多数零件都是从国外搞来的,还能躲开高额税收,一共省下了140亿美元!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大众的回复就是:“这事儿可真是……”

当时不就是你瞎指挥我这么整的吗?

大众集团说,他们早在2011年就跟印度政府唠嗑过这进口的事,问能不能享点税收优惠,那会儿印度也答应了,咋又翻车了呢?

大众对印度政府反击,结果咋样,还没个准信呢!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虽然大众的名声不咋地,但事情真有点怪。2025年2月,韩国的起亚在印度也被指控同样的事——居然把CKD当成零件来报关,涉嫌偷税1.55亿美元。呢,起亚这次罚款比较少,只想消停,嘴里说着正在跟印度政府协商呢。

除了这俩倒霉的家伙,韩国的现代,还有日本的本田、丰田和铃木,都和印度政府在掰手腕,跟偷税漏税有关的罚单已经飙到60亿美刀了,这还只是正在处理的案子呢!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那些国际车企啊,要说他们偷偷玩排放数据、用劣质材料,那是肯定敢的;可是要说这群人明目张胆地瞒税,完全不把后果放在心上,这就有点过分了。难道一踏上印度这块金光闪闪的土地,就成了疯子吗?

再琢磨琢磨大家的说辞,印度政府一开始为了拉动汽车产业,让车企们多建厂扩产,对他们申报的方式睁只眼闭只眼,等到十几年后,就拿这个当理由来收割车企在那儿赚的钱。

中国汽车厂商的噩梦来啦!

对印度的水深,中国车企早就心里有数,或者说,也是摔了跟头。

2017年,上汽集团在印度干脆就开了个MG公司,投了大约6亿美元建厂,还推出了五款火爆的车型,结果销量飞起,瞬间成了印度电动车市场的小明星!

于是上汽眼瞅着就要加大马力,砸了6亿美元进来,准备把生产能力提起来,还想搞点新车。但奇怪的是,他们递交了好几次增资计划,印度那边像没听见一样,不仅不理会,也不说明情况。同时还以“财务有问题”为名对MG印度进行查账。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这通没头没脑的压制,搭配另一篇新闻一看,这就对上了胃口!

2023年,印度的媒体说,地方大佬JSW集团打算以白菜价抢购MG印度的股份,想在汽车行业插上一脚。他们准备收51%的股份,这样一来就能掌控MG印度,把上汽撇到一边。

据说当时MG印度的身价在80到100亿美元之间,而JSW给出的价格却只有15亿美元,这俩人简直像在玩“我是印度,白送你”游戏,差距大得让人捧腹!

一旦这个事儿被捅出去,中国的网友们立刻炸了锅,个个心里火大,生怕上汽被人宰了!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上汽说了,不要乱讲他们要“强抢”,在跟印度的公司唠嗑呢。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2024年4月,这桩交易终于搞定了,JSW集团拿下了MG印度的35%股份,印度的金融机构也入股8%,员工们凑了5%的股份,经销商分到3%。照当初的消息,上汽就剩下49%的股份咯!

就连JSW集团都掏了30个亿来买35%的股份,看来这笔交易对MG印度的估值,跟之前传闻的差不多嘛!

好在中间那些扯皮的谈判,倒是帮上汽争取了点儿好处。员工和经销商手上的8%股份没啥用,投票权也没有,上汽还是稳稳控制着MG印度。说白了,印度人总算是把钱掏出来了,上汽至少回收了当初投进去的钱,也算不上亏得太惨。

对于上汽来说,算是保住了命,没到鱼死网破的地步。

另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城,在印度被整得非常不爽。

长城早在2019年就和通用打听,想把他们的印度工厂买下来,打算当成自己的南亚生产地。可通用自己卖得像是在火葬场一样快要关门大吉,印度政府起初对这个主意还挺乐呵,但后来中印关系紧张,审批拖得就像牛肚子里的屎,一拖就是两年!

长城的团队都组好了,却就是拿不到工厂,搞得最后只能搁那儿不动,转头去投资巴西,前面花的时间和力气全都泡汤了!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今天咱们的主角比亚迪,在印度那边也是遭了不少罪。自打2013年起,比亚迪就跟当地企业搭伙,开始半路出汇合组装电动车,公交车、小轿车都有。到了2023年8月,印度政府突然对比亚迪来了个税务大查,说比亚迪报零件关税的套路不对劲,让少交了6360万的税,简直是闹心透顶!

一出这个事,比亚迪对印度的态度就降到“北极冷”的水平,之前打算大干一场的投资计划全都被搁在了一边。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在国际汽车大厂眼里,印度嘛,不能说是个狠角色,但至少也是去的人都得捂紧钱包的地方。

03 全面扫荡!

车企在印度的日子就像天黑了的鸡,怕是难过得很,那其他行业的外企咋样呢?

印度可不能随便来一个就给宰了啊!

你就想嘛,莫迪那老家伙绝对乐得合不拢嘴!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要是所有人脑袋够灵光,应该还能回想起,小米那年在印度栽了个大跟头!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印度对小米这个玩意儿咋回事啊?

2022年4月30号,印度的执法机关突然把小米印度公司554.127亿卢比的资产给封了,折合人民币差不多48亿。他们的理由是违反了《外汇管理法》,好像在转钱给外国公司。那会儿小米还没打算造车呢,这笔钱就跟小米集团半年赚的钱差不多。

小米的脑袋瓜就像被蜜蜂围住了一样嗡嗡响,因为所谓的资金“转移”,其实就是小米印度往高通和小米中国付专利费,结果发现80%以上都给了高通!

你这手机用了啥玩意儿,当然得给人家付版权费,这在圈子里是个常识,小米不解的是,咋一到印度就变成了洗钱了呢?

印度的说法是,小米没从那些公司买零件,也没享受啥实际服务,就当白送了,认定是非法转移资金……也就是说,你们印度人一直都没掏过专利费呐!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到了2023年尾,印度那边总算把小米的钱给解冻了,还撤了那些指控,然后就像打完麻将一样拍拍手走人,等于白忙活了一回,啥也没花。

要是雷总和李在镕一起吃饭喝酒,那说起骂印度的事儿,他们肯定会心有灵犀。

你看看,2017年三星在印度因为手机零件报税出了岔子,被人撵着要交1.2亿美元的关税;到了2025年3月又有人说它的通信设备也报错了,要罚5.2亿美元!这还不算,八个高层还得额外掏出8100万美金,真是捅了马蜂窝啊!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在印度,vivo的销量可算喜滋滋,结果偏偏一波三折。2022年7月,他们被指责“没报税”和“把钱转外国”,印度的执法机关不客气,直接上门搜查工厂和办公室,还把vivo及相关企业在当地的119个银行账户都给封了,连带着3.86亿元的资产一起挨冻,让vivo瞬间摆烂。

最后vivo掏了8个亿的保证金,印度才终于给他们解锁账户。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这帮姿态高大上的惩罚理由,其实是印度政府近些年一直在推动手机和通讯行业的“民族化”。他们心心念念想让外企把印度分局的头儿都换成印度本地人,既好领导又能拿高工资;还想要把销售渠道也做本土化,让本地经销商当家,挣得盆满钵满;当然,生产也不能落下,要多用印度制造的零件,要么就跟他们合伙建立工厂。

要是你听印度的,他就发了,若不听,他就对你下狠手,罚金一波接一波,反正他不吃亏。

vivo被捏了好几回后,突然掏出一张结婚证,说要和印度的塔塔集团联手,这可是要收51%的股份啊!这事儿连财报都披露了。好在塔塔的其他小伙伴心里不舒服,担心vivo抢了他们的光,搞得这桩买卖黄了。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要是你老仔细瞧瞧,印度对外企下手的动机,看上去总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思。

就说吧,印度本地的电商根本不行,而亚马逊和沃尔玛在印度却活得像鱼水之欢。印度商务部长直接开火骂这俩美国公司,说它们真是目中无人、看不起法律,靠着规模和效率使劲打压,搞得实体店喘气来!

哈哈,这位部长自己都搞不懂,亚马逊和沃尔玛到底踩了啥印度法律的雷,这俩公司也是一头雾水。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他们很快想出了办法,亚马逊说未来三年要往印度的小供应商里砸10亿美元,沃尔玛也宣布要多买印度的农产品,支持本土产业,这下那位部长就闭嘴了。

谁说美国人对老百姓的事儿一窍不通?

2004年,韩国顶尖的钢铁公司浦项制铁下决心在印度砸120亿美元,搞个巨大无比的钢铁厂,地儿有4000亩,目标一年生800万吨。他们和奥迪沙邦谈好事,当地政府给了3566亩地,而浦项则负责建房子和买机器。

当时韩国人想,剩下的400亩地花不了几个钱,买了就是了。没想到那些钉子户一个个像开了口的狮子,要价比市价高得多。浦项制铁找政府帮忙压价,人家直接不管,搞得浦项制铁最后只能缩小工厂规模,干脆放弃那400亩地。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这事儿还没完呢,浦项制铁跟奥迪沙邦聊着投资,貌似把印度中央政府的利益给忘了,环保局立马蹦出来卡审批,指着浦项制铁那3566亩地说这不是随便的地,是林子,跟生态紧密联系得很!

然后他们还拉了好几个乡亲,天天在工地门口扯着横幅闹哄哄,让浦项制铁赶紧收拾包袱走人!

一个2004年的计划,拖到2015年,连个厂子都没见影,更别提炼钢啦!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哎哟,兄弟,要是你反着来,只会给印度的中央政府送钱,却把地方政府的利益晾在一边,结局可就一个样了!

日本搞的那条印度高铁,简直像是在慢悠悠地捉迷藏!2017年开工,到2021年9月马哈拉施特拉邦才搞定了30%的地皮,这速度就跟蜗牛赛跑似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印度居然强势要求日本小伙伴把地面轨道改成高架桥,理由是这样居民过马路方便多了,还能省得高铁和牛羊遇见尴尬!

最逗的是,印度政府硬是要求,日本伙计们得全包那些改线路设计后增加的施工费!

的最新情况是,大家终于把地给搞定了!在508公里的路线上,高架桥已经蹦跶了183公里,桥墩也混出来了313公里,预计2033年才能开门营业,这比最初计划晚了整整十个年头……原本日本政府算好的工程花费是1.68万亿日元,结果一耽误,这费用竟然涨到了约3万亿日元,简直是赔了一把又一把。安倍即便心宽体胖,也得气得快睡不着觉!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法律得改头换面,咱得给它整整容!

在印度打外企的奇葩案例中,最离谱的一桩非沃达丰的逃税事件莫属!

欧陆的通信大佬沃达丰跟印度的税务杠上了,原因是他们在2007年以110亿美元,把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在开曼的子公司买了过来,而这家子公司可是掌握了印度HEL公司的67%股份呢!

因为这两个经济大佬一个是在荷兰喝咖啡,一个是在开曼晒太阳,就没往印度的税局递交资本利得税。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印度的税务局火冒三丈,称沃达丰跟印度的资产沾边了,直接开出22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账单,连带着和记黄埔也被咕噜了一笔几亿块。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沃达丰跟印度政府闹上法庭,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结果法官们笑得差点翻了,因为1961年的《印度所得税法》根本不支持这么给外企开刀!税务局发怒完全没法律根据,于是法官们直接把他们的要求扔到了垃圾箱,最后裁定:外企之间的交易,根本不需要交什么印度税!

你可别以为故事就这么完蛋了哦!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问题就出在,印度不光是修了个法,还把“法不溯既往”这条全球通识给翻了个底朝天。他们居然说这只是对法律某些条款的澄清,不算改动,从《所得税法》1961年发布那会儿开始算生效,结果可以追溯五十多年之前的所有境外交易……第一个中招的就是沃达丰,这家伙以为事情都过了,谁知道又被开了一张税款加罚金总共33亿美元的大账单!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这招真把外企们吓到了,毕竟海外交易可不是啥稀奇事,查个50年,基本上人人都得给印度政府补税。

再说了,这事儿证明了一点,印度不是和你玩扑克,而是直接把桌子翻了!他们可是一条龙服务,立法、行政、司法齐上阵,把外资一网打尽,达到目的那真是拼尽全力,这让谁受得了啊!

外资的终结者到底是怎么炼出来的啊?

看看全球那些有名的国家,像印度这么不招待外企的,真是没几个了。这习惯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印度曾经遭受过惨痛的殖民日子,英国人来了之后,不仅用白菜价把印度的原料和劳动力掏空,还把他们自家的商品往这里倒,搞得一堆小商贩和手工业者瞬间崩盘,底层老百姓活得跟捡破烂似的。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咱们中国其实也有过差不多的故事,不一样的是,早在很久以前,中国可是一枝独秀,统治着国际贸易,还在科技上甩别人几条街。我们得想明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闭门造车,要时刻打开大门,跟世界保持联系,追赶最新的科技潮流,不然历史可能会重演哟!

印度朋友们琢磨的是,当初傻乎乎地把外国人请进来,结果闹了个天翻地覆,今儿个得更加谨慎,随时警惕经济上的入侵,尤其是在和邻国有争执的时候,这种忌惮的心思可就特别浓厚了。

这民意根基真是厉害,印度的高层随便就能给外资画个圈,只要找个借口,国内都能帮着热闹。他们还通过捏死外企,达成自己的小算盘!

莫迪和他背后的印度人民党,简直就是本土富豪的代言人!他们给印人党送去了大把钞票,还借着自己的关系网来帮忙上位。而莫迪呢,回馈得可不小,任职期间把一大堆垄断行业和基础建设项目都交给这些财阀。的情况是,印度五大富豪就像掌门人一样,控制了25%的港口、45%的水泥、三分之一的钢铁、差不多60%的电信用户,还有超过45%的煤炭进口,全世界都得佩服这群“财神”。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在那些外企混得风生水起的行业,印度政府为了照顾富豪们的利益,可是想尽了办法给外企设置障碍,让他们不得不乖乖交出市场份额,或者非得拉上财阀一起搞事业,分点蛋糕过日子。

塔塔集团想买vivo的股份,跟上汽MG合伙的JSW集团,这俩可是印度五大财阀里的老二和老五呢!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要是发了罚单,那就能捞回一大笔银子来填补缺口。

自90年代开始,印度就一直被财政赤字折磨得不能自拔,赤字率像坐过山车一样,在GDP的4%到6%之间反复蹦跶。到了2020到2021财年,这个数字直接飙到了13.1%,财政上的压力自然就落到了政府实权部门的肩上,只好从企业里搞点钱花,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像小白羊般鲜嫩可口的外企。

压制的理由简直不要太简单,印度本来就是个大杂烩,有28个州和8个直接管理区,历史上各自独立得像小王国一样。结果被英国殖民者给强行绑在一起,直到,每个地方依旧能随心所欲,保留了超级高的自主权,各种法律和标准都不统一,让人随便挑着捏。

印度的法律就像个铁桶,里头是条条框框,但大多数人都在打擦边球,执法时优先关照“亲戚”。那些规矩啊,一说就让人晕,有些根本不着边。企业想一心只为赚钱,却发现根本没办法避开风险,而外企如果靠近“灰色地带”,那简直就是给印度政府准备了个收割的理由!

讲真,印度人买车的力气跟小蚂蚁似的,基本上都喜欢捡便宜的小车。你想啊,那些汽车厂家在那边掏的钱挣得可怜,平均净利润才6.1%!如果大众和起亚按CKD报税把进口零件都严格来,那么成本就得翻个跟头,增加20%!这不是明摆着赔本买卖吗?

外企在印度如履薄冰,税务风暴让比亚迪等车企惊慌-有驾

可能印度小伙伴觉得,他们发明了一个超牛的捕猎法,先把外企诱进来,再使劲榨取,钱和工厂统统到手,真是一笋管子吭!

外企也不是瞎蒙的,聪明得很,懂得及时刹车。从2014年到2021年,2800个在印度注册的外国公司打包走人,占印度跨国公司的六分之一;而到2024年10月到2025年3月,又有3400家外企纷纷结束在印的投资项目。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贸易,说白了就是钱的游戏,一方拿市场换技术,另一方用利润来换投资,简直就像是摆了一桌麻将,人人都想上点儿。

可不能拿刀子怼着别人脖子,硬抢人家的所有东西!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