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句老话,套用在眼下这波澜壮阔的新能源车战局,可谓是鞭辟入里。
先来个小插曲。遥想当年,大哥大横行天下,摩托罗拉睥睨四方,不曾想,转瞬间,就被异军突起的智能手机给掀翻在地。这桩旧事,昭示着时代更迭,不思进取,终将作古。
近来,扶桑(日本)媒体传出一个讯息,谓之日产汽车决意搁置其在本土肇建首座纯电车电池工厂的计划,丰田亦步其后尘,迟滞了相仿的筹谋。缘何?囊中羞涩,抑或是觉得这笔投入收效甚微。这绝非小事一桩,它预示着日本在电车电池供应链上的擘画,正遭遇瓶颈。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般光景。日产与丰田,皆是声名赫赫的汽车品牌,然则面对新能源车这股澎湃浪潮,它们的步履却略显迟缓。欲兴建电池工坊,又觉成本掣肘,风险叵测。盖因电池这玩意儿,技术迭代神速,投入的赀财,没准儿哪天就付诸东流了。
然而,你裹足不前,别人却在策马扬鞭!邻邦的中国,在电车电池领域,可谓是疾驰如风。且看宁德时代,这家伙简直是“电池巨擘”,自2017年始,连年问鼎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榜首,2024年市占率竟达37.9%。纵使将中国市场剔除,它在海外依旧独占鳌头,攫取了27%的市场份额。不仅于此,储能电池它亦未曾放过,连霸四年全球出货量桂冠,今年全球市占率高达36.5%。这组数据,着实令人咋舌。
再观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之境况,更是如火如荼。今岁四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达115.1万辆,同比飙升40.3%; 批发销量113.3万辆,同比劲增40.2%; 零售销量90.5万辆,同比上扬33.9%。出口量更是一骑绝尘,1-4月累计出口59万辆,同比猛涨26.7%。这昭示着什么?昭示着我国的新能源车,不仅于国内炙手可热,在海外亦愈发受人青睐。
那么,癥结所在?为何日本车企在电池建厂上踯躅不前,而中国企业却能一路高歌猛进呢?
归根结底,仍是思维定势之别。日本企业或更着眼于短期收益,对投资回报率锱铢必较。反观中国企业,则更乐于放眼长远,敢于斥资,敢于涉险。恰似龟兔竞走,兔子虽迅捷,却中途酣睡,乌龟虽迟缓,却持之以恒,终克竟全功。
这其中,还深蕴着更深层次的缘由。中国坐拥广袤的市场,完备的产业链,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些皆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反观日本,市场相对褊狭,产业链配套亦不够周全,政策扶持力度亦相对薄弱。
举个例证,比亚迪,这家公司不仅产销电车,更躬行电池制造。它的刀片电池,安全性佳,成本低廉,续航里程长,备受市场追捧。再如,蔚来,这家公司推出了换电模式,化解了电车充电耗时长的难题,提升了用户体验。这些皆是中国企业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创新尝试。
若我们再将视野拓展些许,且看德意志。德国汽车工业曾是寰宇之圭臬,然则,在电车时代,德国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德国政府亦在鼎力扶持电车产业的发展,然则,与中国相较,德国的步调仍略显滞缓。
眼下,日本车企所面临的窘境,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战略层面的抉择。若它们继续徘徊不前,错失了发展电车电池产业的良机,那么,日后或将被中国企业远远抛离。
电车,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嬗变,更是能源结构的重塑,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厘革。我们不能只顾及眼前的蝇头小利,更要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勇于革新,敢于投入,方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日本车企该何去何从呢?
或许,它们可考量与中国企业通力合作,携手开发电车电池技术。抑或许,它们可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总之,不能再坐壁上观了,务必付诸行动,方能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我们亦要凛然自警,虽则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然则,我们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譬如,电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以及原材料的供给问题。这些问题,皆需我们审慎思量,积极解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谁能执其牛耳,谁就能赢得未来。我们希冀,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能够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为全球的绿色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而那些仍在迟疑观望的车企,亦应尽快觉醒,迎头赶上,共同驶向光明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