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老同行聊了一圈。说实话,有个预测我觉得挺刺激——未来国内的汽车品牌,可能只剩六家撑起整个市场。对,没错,就是比亚迪、长安、广汽、奇瑞、吉利和上汽这六大集团。听起来像极了汽车行业版的六国争霸,你觉得靠谱吗?
先说说我为什么觉得这预测有点干货。大家都知道,车企间的竞争早就不是烧钱砸销量那么简单,背后是研发实力、供应链稳定、渠道管控和品牌口碑多方博弈的综合反映。拿我刚才手头的一些招标和供应商访谈资料说说,很多二三线车企现在连芯片、传感器的供货都捉襟见肘,顶不住成本压力和技术升级的双重夹击。
我记得前几个月去广州出差,跟一个广汽供应链经理吃饭,他无奈地说了一句:现在打牌,底牌都得留着,不然谁也不知道下一波芯片会不会断货。这是技术之外的硬仗,供应链本身就像打仗一样得步步为营,不是光靠砸钱能解决。
所以,比亚迪和吉利这些年头是下血本押研发和自给自足,尤其比亚迪在电池和整车集成方面铺了不少地;长安和上汽则是跟着国际大牌合资+自主,不断在中高端市场推新车、试水智能化体验。奇瑞和广汽就更像基层老将,在二线城市和乡镇市场抡大锤,背靠悠久的产品线和渠道资源,吃得稳也算活得久。
说得太大,我得收一收火。毕竟市场还有悬念,比如新势力生态不能光看造车数量和销量,得看融资能力、技术能力和供应链自给度。难道未来这些新势力完全不能翻盘?估计也不至于这么绝对,算是我没细想过的点儿。可毕竟,断臂求生的车企在这波洗牌中,留存的概率比想象的要低。
顺便插个聊开的小段子。我问广州某4S店销售小刘,你们最近卖什么车最火?他说:广汽丰田的性价比现在不错,扣扣车价和后续养护,客户满意度高,我们忙得差点脱不开身。这就挺现实,光做高科技溢价没用,用户手里的钞票追求的是用得值。
讲真,智能化是个例外,刚才提到广汽集团投入的智能导航系统真的牛。它能实时更新路况,避开堵车路段,规划最优路线。类似路况先知这样玩命更新的功能,让日常通勤和长途旅行都方便多了。这系统还有语音输入呢,我亲耳听朋友试了句:带我去人民公园,导航三秒内开启路线,操作方便,安全感十足。你觉得这种智能功能在车主心中的权重有多大?
再说一说车内Wi-Fi热点吧。很多人买车时,抱怨没车载网络烦透了,尤其带娃家庭,上路途中孩子刷视频不掉队,家长心情能好多少倍啊!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有张某次长途试驾路上,乘客都在刷手机社交,聊天说车内网络给了他们第二个移动办公室的感觉。这种硬件的用户体验细节,早就不是单纯的汽车,而是小型移动空间的生态圈。
我不反对任何车型和功能,扶持各种品牌发展多元化是好事,但我们得看到底层格局真涨涨落落。现阶段,六大家确实有挺强的根基,四年内谁能爆出搅局王你呢?谁更看好主攻智能化、纯电还是传统燃油市场?对某些品牌而言,停车场里的库存压力真没那么表面简单。
哦对,前面说供应链像,其实更像做饭——有人负责买菜(零件供应商),有人负责炒菜(整车厂研发团队),有人负责端上桌(销售渠道)。你家的厨房有限空间,想放更多高级食材,但库存过大又怕坏掉,切菜顺序还得讲究火候,这中间成本和效率博弈得让人头疼。供应链管理要是打乱,整个菜肴就散架,再好菜也难端上桌。
聊得有点多,有没有让你想起身边某些车企的故事?或者,最近你有没有碰到过什么令人头疼的汽车技术坑,不管是购车、用车还是维修?我倒是想听听你的看法,到底这几个龙头以后会怎么一锅端下去,还是说会有人飞出圈外做那些看不见的搅局者,换种姿势生存?这市场,比想象中还复杂得多。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